四书集注缓读辨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专就读《四书集注》说法。大旨认为每章总注及说性理处,一概不可缓。章内前后节脉络贯通,或前后章相承照应者,并宜细细玩味,不得随手点画,遗前忽后,抹煞先贤苦心。所辨凡二十四节,体会虽细,但俱无关紧要。该书有心简书屋刊本。
一卷。清于光华(详见《四书句读辨》)录。是书专就读《四书集注》说法。大旨认为每章总注及说性理处,一概不可缓。章内前后节脉络贯通,或前后章相承照应者,并宜细细玩味,不得随手点画,遗前忽后,抹煞先贤苦心。所辨凡二十四节,体会虽细,但俱无关紧要。该书有心简书屋刊本。
一卷。黄任恒(1876-?)辑。黄任恒,字秩南,号述窠。广东南海人。黄任恒以“昔人断代选文,自上古以至前明,每朝皆有总集,张氏(金吾)《金文最》后出,而辽尚未有全文”。因“仿其例辑之”,于“骈散诸文而
六章。清洪汝冲纂修。洪汝冲,宣统元年(1909年)任昌图府知府。洪汝冲莅任后,值军部征索志乘,乃与属员草定例目,搜集报告而成。《昌图府志》宣统二年(1910)铅印本。全书六章,分为:第一章疆土志,卷二
十二卷 附 春秋集解绪余 一卷春秋提要补遗一卷。清应撝谦(详见《周易集解》)撰。《春秋集解》节录《左氏》、《公羊》、《穀梁》以及胡安国《春秋传》,并引其余诸家之说,互为参证,然后作者再行折衷,提出自己
二册,清王肇宗撰。王肇宗金陵上元县人。其余不详。此书以邵雍、陈抟易说为宗。列有上下经二图、先天位次图、全经纲领节目、上下经正、卦分对待、天事在外、人事在内诸图、阴阳节气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图、诸卦纲纪
见《任子道论》。
二卷。清张履元撰。张履元字苏斋,安徽泾县人,岁贡生,官吴江县训导。此书卷首有石韫玉序和张履元自序,书名取自陶诗“疑义相与析”之意。本书以《孔传》和蔡沈《书集传》为主,参考胡渭《禹贡锥指》而成。张履元认
二十一卷,图一卷。清张兆栋、文彬修,丁晏、何绍基纂。张兆栋,号酉山,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同治九年(1870)任淮安漕运总督,次年调任广东巡抚。文彬,满洲正白旗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同治
见《戒庵漫笔》。
一卷。不著撰人名氏。主要记述明太祖历代世系,以及太祖出身寒微、起兵、登极后事。其书略以编年为次,凡皇后、太子、诸王谥号封爵,都一一详列。据考,此书成于明成祖永乐年间,故有些记载与史实不符,不足据为实录
一卷。清顾承(生卒年不详)撰。承字燕谋,号醉经,长洲(今属苏州市)布衣。治诗、古文,尤长于易学。年八十仍为童子师。该书记其所熟识的学士画人,为文古朴淡雅。现有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