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私笺

夏小正私笺

一卷。清吴汝纶(1840-1903)撰。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直隶冀州知府。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推行新式教育。曾师曾国藩,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弟子”。并为严复所译的《天演论》、《原富》作序,提倡西学。为晚期桐城派中影响最大、造诣最高的作家,对经学、诗赋、训诂、考据无不精通,兼思想开放,新旧并包,著文注意时势的变化。著有诗文集《东游丛录》、《诗说》等,后人辑有《桐城吴先生全书》。此书作于光绪八年(1882),小序略云:“新城王树楠,以所说《小正》见示。余以《小正》,古书之廑仅存者,《大戴》所集录者,汉初大师之说。其文与公羊、谷梁氏《春秋》、毛氏《诗》相上下,未可以浅陋说也。因条记所见于王书中,既以归王,因录存此册;王说之当者,亦附录之。”是知吴氏之笺《小正》,由于王书而发。因其录存一己之所见,故以《私笺》名之。考其书,于经传义理,多有发挥。有怀疑经文者,如“莠幽”二字,疑为后人所加,谓“《诗》‘四月莠葽’,《笺》云‘《小正》四月,“王萯莠葽”,其是乎?’此疑《诗》之‘萯’为《小正》之‘萯’也。若此经文有‘莠幽’之文,郑君何用致疑耶?洪震煊谓《诗笺》莠葽连文,非是。”有纠正各家训释者,如蓄兰为沐浴也,谓“臧琳云‘当依《荆楚岁时记》,引作蓄药以蠲除毒气’,而《初学记》引《荆楚岁时记》云:‘是日竞果杂药,《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据此则此月蓄药,为《小正》文,以蠲除毒气,则《荆楚岁时记》之文也。或者蓄药,即蓄兰之驳文与”。亦有以诸家训释为是者,如七月参中则旦,谓“孔广森云:‘唐一行推《小正》躔宿,以八月参中则旦为失,盖本七月经文,写者误在下章之末’,案孔移参中则旦于七月,是也”。是书名曰笺,应将经传标明,然其连混而述,不加区分,于体例不合。是书作于光绪八年(1882),有《桐城吴先生全书》本。

猜你喜欢

  • 词学集成

    八卷。清江顺怡(约公元1862年前后在世)撰。江顺怡字秋珊,自署愿为明镜室主人,安徽旌德人。生卒年不详,光绪年间(1875-1908)曾为县丞,在浙江候补。他工于词,有《愿为明镜室词》行世,又有《续红

  • 诗经异文

    三卷。朝鲜申绰撰。该书前有申氏自序,序云:“使三家在者,未必其言尽得风雅之旨。然去古未远,且传受有素,参听并观,拔尤从长,有足以阐发幽滞,辩别莠好,而今不可得矣。其散出于杂文,或诸家传注者,亦多可观。

  • 周易札记

    ①三卷。明逯中立(生卒年不详)撰。中立字与权,号确斋,聊城(今山东聊城)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由行人擢给事中,后以直言被贬为陕西按察使司知事。《明史》有本传。此书当时由于编次不当,与《两垣奏

  • 新修江宁府志

    五十六卷。清吕燕昭修,姚鼐纂。吕燕昭,字仲笃,河南新安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官知县,擢知州,迁知府,嘉庆十二年来任江宁知府。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旧称惜

  • 鸣沙石室佚书

    十八种,十八卷。清末民国罗振玉(详见《云窗丛刻》)编。敦煌所藏古籍被发现后,多流传英法诸国,国内罕存,罗振玉汇辑英法诸国所藏汉唐古籍影印本,以及京城书坊所传敦煌残卷,共十八种,编成此丛书。丛书略按四部

  • 梦窗稿

    四卷。《补遗》一卷。宋吴文英(约1212-约1272)撰。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觉翁,庆元(今浙江宁波)人。吴文英往来于江浙之间,曾为嗣荣王等显贵的门客。其词字句工丽,音律和谐,与周密齐名,并称“二窗

  •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

  • 鳌峰集

    二十八卷。明徐(1570-1642)撰。徐,字惟起,一字兴公,号鳌峰居士,闽县(今福建闽候)人,生平事迹不详。该集于明代天启年间刻印,序后附寿序三篇,全集均为诗,分体编辑,比黄氏《千顷堂书目》“明史艺

  • 四游全传

    见《四游记》。

  • 圣学宗传

    十八卷。明周汝登编。汝登字继元,又字海门,嵊县(今属浙江)人。生卒不详,万历五年(1577)进士,官至南京尚宝司卿。该书乃是一部揉合儒释二教的语录著作。据《明史·儒林传·王畿传》后所附之明儒学流派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