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释义

夏小正释义

不分卷。清宋书升(生卒年不详)撰。宋书升,字晋之,维县(今四川理番县西四十里)人。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即隐居不仕。是书前后无序跋。每月题书名及“维宋书升学”,似是十二卷;末附鸡始乳逸文一条,虽仍照题,实不成卷,盖尚未编定也。宋氏通晓天文历法,解星之昏旦中必明其躔某宿度;解启蛰养日养夜必别其中气朔气,皆为他家所不及。解“鞠则见”,从孙星衍、洪震煊以鞠为虚而转之云:“虚星即印墟之虚,《尔雅》北陆虚也,夏后氏因唐尧之旧用为中星者也”,其说甚核;“初昏南门正”条,辨洪氏以南门在库楼外,而释之云:“古人名星皆由象取,门者象也,南其方也。人君南面觇星,必两星左右峙列,与户之势左右相当,乃所谓南门正;若以亢之南北星为南门则与东壁之星同,是壁形非门形,乌得言正。《天官书》南北字,北为比之讹,其下当有地字,以本篇狼南比地、大星日南极老人句推之可见”,此说足解洪氏之惑;“参中则旦”条,从顾凤藻以参为星而申之云:“《尧典》所用中星,此时尚不更易,《小正》若昴若火若鞠,此三星即《尧典》所用为侯者,四仲之星,不当独缺鸟之一宿,仲秋旦中之星,即仲春昏中之星,皆去日九十度,依此推知参定星之讹文”,其推阐甚为分晓,所以然者,列星东移,其差颇微,四仲中星《逸周书·时训解》、《礼记·月令》皆与《尧典》不合,惟《小正》尚合也。以上是对旧注的驳正引申发挥。是书颇有其创见者,如“丹鸟羞白鸟”条云:“《国策》庄辛曰:‘王不夫蜻蛉乎,六足四翼,飞翔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蛉为食闽蚋之物明矣。蜻蛉以青得名,而丹者当名丹蛉,音转即丹良,此物七月中旬大雨初晴往来空中如织”,此虽创论而实是确论。其它亦可备一义者甚多,兹不备举。然书中迂曲之义,回护之辞,似是而非之论,文不成义之解也不少,例如,“主夫出火”条云“传中主字与位文主字不同”,谓“文舞同羽龠,武舞用干戚,武舞得兼文武”,等等。然百密一疏,无人能免,是书能博采众家,自下己意,考证之文,通晓流畅,在解《夏小正》诸书中实为少有。是书有移录原稿本。

猜你喜欢

  • 约园诗钞

    二卷。清郭雍(约1728年前后在世)撰。郭雍字仲穆,一字书禅,号约园,福清(今福建福清市)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举人。本集收各体诗共二百余首。是集前后多属近体,古体歌行仅间存一二。今观其诗,惟五

  • 沱村先生集

    六卷。明史褒善(约1547前后在世)撰。史褒善号沱村。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人,生卒年未详。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官提督操江、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集为万历孙彦实重刊。前有目录。卷一至卷三为奏议

  • 韶州府志

    ①十八卷,清唐宗尧修,秦嗣美纂。唐宗尧,满洲镶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由宝庆丞晋韶阳郡守。旧志始于明嘉靖间符锡创修。旧志宋以前已无考,唯元王方贵、方玭二书,但略而不详,散而不统。此志郡守唐中尧

  • 关中集

    四卷。明余懋衡(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尚书。著有《关中集》、《语录》、《经翼》。是书为懋衡巡按陕西时所作。凡四卷,收

  • 越语肯綮录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1623-1713)字大可,一字齐于;原名甡,又名初晴,一作秋晴,晚年号西河,学者称西河先生。浙江萧山县人。明诸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充《明

  • 读史亭诗集

    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清彭而述(1606-1665)撰。彭而述,字子篯,号禹峰。邓州(今河南邓县)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至阳曲知县、贵州巡抚、衡州兵备、广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等。早年入

  • 东越证学录

    十六卷。明周汝登(约1529年前后在世)撰。周汝登,字继之,又字海门,浙江嵊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累官南京尚宝卿。著有《海门先生集》、《圣学宗传》等。是集凡十六卷

  • 铁树记

    二卷十五回。题“云锦竹溪散人邓氏编”,竹溪散人即邓志谟号。邓志谟字景南,号百拙生、竹溪散人,生平籍贯均不详。知其尝游闽,为建阳余氏塾师,故其书多为余氏所刊行。编著有小说《咒枣记》、《飞剑记》、《童婉争

  • 荀子补注

    ①一卷。清刘台拱(见《论语骈枝》条)撰。是书为校勘《荀子》补正杨倞、汪中之作。仅九十六节,续十六节,大体精审。如谓《劝学》篇,“于越”作“干越”,“群焉”作“群居”。《君道》篇,“论德而定次”,“论”

  • 大乘起信论义疏

    四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大乘起信论》是天竺僧人马鸣依《楞伽经》所撰,其内容详见《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辞条。该疏以八识常住为体,修行趣人为宗。以第八识释心,以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