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大乘义章

大乘义章

二十卷。隋代释慧远撰。慧远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辞条。《大乘义章》原有五聚,二百四十九科,分为十四卷,现存本只有四聚,二百二十门,分为二十卷。本书主要内容是:一、教聚,二、义法聚,三、染法聚,四、净法聚,五、杂法聚(今已佚)。教聚中分有三门,即:众经教迹义,三藏义、十二部经义。义法聚中分有二十六门,即:佛性义、假名义、入不二门义、二谛义、二无我义、如法性实际义、七解脱门义、三有为义、三无为义、四空义、四优檀那义、四悉檀义、四真实义、四谛义、四缘义、五果义、六因义、四空义、五法三自性义、六种相门义、八识义、十因义、十一空义、十二因缘义、十八空义、二十二根义。染法聚分有六十门,即:二障义、三障义、三根三道三毒烦恼义、三使义、三漏义、四缚四流四栀义、四取义、四种身结义、五住地义、五盖义、五下分结义、五上分结义、五悭义、五心裁义、五心缚义、六垢义、七漏义、七使义、八慢义、九种恶觉义、八妄想义、八倒义、九结义、十使义、十缠义、十障义、十四难义、十六神我义、六十二见义、八万四千烦恼义、身等三业义、三性业义、三受报业义、三界系业义、三时报业义、四曲秽浊三业义、黑白四业义、五逆义、六业义、七不善律仪义、八种语义、九业义、十不善业义、十四垢业义、十六恶律仪义、饮酒三十五失义、二种生死义、四生义、四有义、四识住义、四食义、五阴义、六道义、七识住义、八难义、九众生居义、十二入义、十八界义、二十五有义、四十居止义。净法聚有一百三十三门,分因法、果法两类。因法一百一十五门是:发菩提心义、回向义、金刚三昧义、断结义、灭尽定义、一乘义、二种庄严义、二种种姓义、证教二行义、三归义、三学义、三聚戒义、三种律仪义、业观舍义、三慧义、三种般若义、三智义、三量智义、同相三道义、别相三道义、三种住义、烦等四心义、人四依义、法四依义、四圣种义、四亲近行义、转业四行义、四修定义、四不坏净义、四坚义、四种道义、四种善法义、四种味义、四德处义、四种求知义、四陀罗尼义、四无量义、四无碍义、菩萨四无畏义、四摄义、五愿义、五戒义、五品十善义、五停心义、五圣支定义、五圣智三昧义、五智义、五忍义、五种菩提义、五种方便义、五种善法义、五行义、五生义、五无量义、五德举罪义、五种教诫义、六波罗蜜义、六念义、主种决定义、六妙行义、六种善法义、六和敬义、六修定义、六三昧义、六摄义、七善律仪义、七净义、七财义、七种大乘义、七地义、八戒斋义、八禅定义、八解脱义、八胜处义、八行观义、八大人觉义、八法摄摩诃衍义、九次第定义、九想观义、九断智义、十想义、十一切入义、十圣处义、十种慰喻义、十愿义、十种供养义、十无尽藏义、信等十行义、十明义、十忍义、十无生忍义、十住义、十行义、十回向义、十地义、十功德义、见性十法义、涅槃十因义、菩萨十力义、菩萨十无畏义、三乘共十地义、十智义、十一智义、十一净义、十二头陀义、十二巧方便义、十三住义,离十四垢业义、离隐六方、离四恶友、摄四善友义、十四化心义、十六特胜义、菩萨十八不共法义、二十种法师德义、贤圣义。果法十八门是:涅槃义、无上菩提义、净土义、三佛义、三智义、四智义、四无畏义、五分法身义、五眼义、六通义、十号义、十力义、十八不共法义、百四十不共法义。杂法聚虽然文佚,但是据道宣的传说推考,当有二十九门。慧远的《大乘义章》代表了他所宗的南道地论师的观点和释经方法,对当时流行的《毗昙》、《成实》,处处予以精简。对远传师菩提流支之说作了直率的批评,而一时传为南地论师所撰的《大乘起信论》也多处引用,足见《大乘义章》在博寻旧解,穿凿新奇,精爽宏瞻等方面的价值所在。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有载。

猜你喜欢

  • 四书记闻

    二卷。清管同撰。管同字异之,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少年时受业于古文大师姚鼐,工古文,与梅曾亮齐名。是书题名《记闻》,盖多得于平日师友绪论。其中述姚鼐说最多,梅曾亮、孙星衍、钱大昕等人之说也时有所引。引

  • 论语肤说

    一卷。清唐兆扶撰。兆扶字鹿岩,四川绵竹人,官至苍溪县学训导。兆扶先著成《论语注存》二十卷,嫌其说纷杂,于是列十六字:道、德、仁、义、礼、知、孝、弟、忠、信、敬、恕、权、时、政、学。字系以说,义不深而词

  • 简庄文钞

    四卷。《续编》二卷。《河庄诗钞》一卷。《新坡土风》一卷。清陈鳣(1753-1817)撰。陈鳣,字仲鱼,号简庄,又号河庄,浙江省海宁人。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嘉庆元年(1798)举人。陈鳣藏书

  • 鬲津草堂诗集

    不分卷。清田霡(约1681年前后在世)撰。田霡,字子益,号乐园,又号香城居士,山东德州人,生卒年不详。田雯之弟。其兄弟皆有诗名。康熙二十五年(1686)拔贡生,授堂邑县教谕,因病未赴任。《鬲津草堂诗集

  •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

    十二卷。清王澍撰。王澍,详见《禹贡谱》条。该书依《淳化法帖》原目,一一考证,分为十卷;又载古今法帖考一卷,研究阁帖之缘起,及诸帖之源流;最后作者又以自己所得笔法,编为一卷,附其后,共十二卷。研究考证法

  • 乐律考

    二卷。清徐灏撰。灏字子远,广东番禺人。生平著述甚丰,有《通介堂经说》、《四书孝经质疑》、《勾股通义》及《乐律考》等。此书分上、下二卷,旨在通过燕乐推考古代律吕。从来谈律吕者以黄钟为宫、太簇为商、姑洗为

  • 小序翼

    四卷。清张澍撰。澍字介侯,武威(今甘肃武威市)人。生卒年不详。嘉庆未(1790)进士,入翰林,充实录馆纂修,散馆改外职,历署县事,晚年退隐西安,著述以终。此书为澍手书原稿,今藏巴黎国家图书馆,残缺殆将

  • 说文经典字释

    一卷。清高翔麟(生卒年不详)撰。翔麟字文瑞,号芾堂,江苏吴县人。少从钱大昕游,通小学。嘉庆戊辰(1808)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官至湖南衡永郴桂道。是书对《说文》称引异者,详其训诂,又搜取他书义

  • 伊阙造像题字目录

    一卷。清代方履钱(生卒年不详)辑。履钱,字彦闻,大兴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官至福建闽县知县。彦闻博学嗜古,天文地理、金石钱币、六书九章及梵策之典皆颇爱好。为官兼学,闲暇勤于笔耕,著述颇

  • 读尹文子札记

    一卷。清陶鸿庆(1895-1918)撰。此为鸿庆《读诸子札记》之第十六种。在先秦名家著作中,以《尹文子》最为清晰。然书中亦有许多错误。鸿庆引征文献,校订《尹文子》十二条,颇为精详。如在《大道上篇》“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