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二十卷。唐孔颖达(详见《周易正义》)等奉敕撰。《尚书正义》又称《尚书注疏》。《尚书》系上古典章文献之汇编,原只称《书》,战国后儒家尊称之为《书经》,西汉之后始用今名,以其为上古之书,故称(“尚”通“上”)。《尚书》原有百篇,经始皇焚书及秦末战乱,不少篇什亡佚。时至汉代,《尚书》分为今、古文两种,由汉儒伏生所传《尚书》二十九篇,系由当时通行文字(隶书)书写而成,因称今文《尚书》,亦称伏生本;武帝年间,自孔子故宅壁中得《尚书》四十五篇,系用古文字书写而成,因称古文《尚书》,亦称孔壁本。汉代传授今文《尚书》者,称为今文学家;传授古文《尚书》者,称为古文学家。今、古文学家各守家法,门户森严,终于形成《尚书》今、古文之争。今文学派研治《尚书》,重在阐释微言大义,解说烦琐;古文学派则重在文字训诂、考订名物典制。西汉时期,今文《尚书》长期立于学官,今文学派占统治地位;经刘歆提倡,杜林、贾逵、马融等相继努力,至东汉时期,古文《尚书》在学术界之优势基本确立。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马融、郑玄兼通今、古文《尚书》,并为古文《尚书》作注,终使今、古文《尚书》学达到统一。西晋永嘉之乱(311)后,今、古文《尚书》相继亡佚。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一作梅颐)献《孔传古文尚书》于朝,其书分四十六卷,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内容大致同于伏生所传今文《尚书》,后世称为“今文”。另多出二十五篇,后世称作“古文”,亦称“晚书”。《孔传古文尚书》出现不久,便立于学官,自东晋至隋唐,学者笃信此书即孔壁古文《尚书》,于孔安国传亦坚信不疑。直至宋代,吴棫撰《书裨传》始疑其伪,朱熹亦赞成吴说(见《朱子全书》、《朱子语类》)。明代梅鷟撰《尚书考异》,寻出晚书作伪破绽颇多。在此基础上,清代著名学者阎若璩潜研《尚书》三十余年,著成《古文尚书疏证》,胪列晚书及孔传作伪证据凡一百二十八条,确定晚书及孔传均系伪作。至于伪孔传出自谁手,迄今尚无定论,大约为魏、晋间人之依托。晚书系魏、晋间学者裒集《尚书》佚文,并参考《汲冢竹书》有关文献纂辑而成,虽非孔壁古文,亦非向壁虚造,史料价值颇高。孔传虽系伪作,以其去古未远,经文大量古词古义、名物典制赖之而明,又因伪孔传得以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故较汉人传注更为精审,时至今日,研治《尚书》,孔传仍不可不读。唐贞观初年,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人奉敕撰《尚书》义训百余篇,称为《义赞》,太宗诏改为《正义》。在此之前,为《孔传古文尚书》作义疏者有六家,即蔡大宝、巢猗、费甝、顾彪、刘焯、刘炫。各家义疏旨趣多或因循,诠释注文义皆浅略,唯刘焯、刘炫最为详雅。颖达等人以《孔传古文尚书》为底本,以二刘义疏为基础,博采前人说解,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撰成此书。此书初稿完成之后,马嘉运尝驳正其失,高宗永徽中,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等复加以增损,始定稿刊行。此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阐释经文大义;二,疏证伪孔传。其体例为首列经文,大字;下出孔传,双行小字;下附陆德明《释文》,《释文》与孔传之间,以“◎”为标识。正义部分接《释文》下,用“疏”字标识,大字;正义先阐释经文大义,后疏证孔传,皆双行小字。此书搜罗宏富,考订详赡,于经义多所发明,于孔传多所发挥,为唐代以前《尚书》研究之代表作。后人研治《尚书》,取于此书者颇多,此书至今仍为研治《尚书》者重要参考书目之一。此书于孔传疏漏多所回护,说解亦嫌繁冗,是其缺憾。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撰《尚书注疏校勘记》,于此书传写中出现之讹误多所订正,可供参考。现存版本有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藏北京图书馆,另有元刻明修本、明万历十五年(1587)刻《十三经注疏》本、清乾隆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年《十三经注疏》影印本。此外尚有多种版本,详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猜你喜欢

  • 西峰谈话

    四卷。明茅元仪(约1636年前后在世)撰。茅元仪,字止生,号石民,归安(今浙江吴兴)人,茅坤之孙。生卒年均不详。官翰林院待诏,曾改授副总兵官。茅元仪著作宏富,有《嘉靖大政类编》等多部。《西峰淡话》一书

  • 尚书余论

    一卷。清丁晏撰。丁晏字俭卿,号柘堂,江苏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清代自从武进人臧琳力攻王肃作伪之后,附和他的人就越来越多,几成定论。丁晏出生较晚,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很大影

  • 九经集解

    一名介庵经说九卷。清雷学淇(生卒年不详)撰。学淇字瞻叔,号竹卿,又号介庵,顺天通州(今河北通县)人,经学家、考证学家。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授山西和顺县知县改贵州永从县知县,不久即以亲老告归。生

  • 存治编

    一卷。清初颜元(1635-1704)撰。此书是作者《四存编》之三,原名《王道论》。全书中心论述了作者幻想恢复三代井田、封建、学校等制度,表现了对当朝制度不满的社会思想。与作者政治上反对豪强兼并,主张垦

  • 四书去郛

    十四卷。清景肇修撰。肇修字纪苑,河南通许(今河南通许)人。是书一唯朱子集注为宗主,而于诸家郛廓见解为之扫去。首有肇修自序,云此乃景氏之一家言。洞彻诸家郛廓,见解一唯集注为宗主,而旁参《或问》、《语类》

  • 孝经通释

    十卷。清曹庭栋(1699-1785)撰。曹庭栋,详见《易准》条。该书为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于下。其辑注则征引广备,辑录了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清十家,旁征诸说又有十二家之说。《孝经》词

  • 蓝户部集

    二十六卷。清蓝千秋(约公元1729年前后在世)撰。蓝千秋,字长青,一作长清,号石,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生卒年均不详。千秋以诸生荐授国子监学正,官至盛京户部员外郎。集中诗四卷,文二十二卷。然其诗文皆

  • 秘书兵衡

    八卷。原题明豫章喻龙德明时撰。喻龙德,江西人,明末天启间文士,其它则不详。是书卷首有授受印证、师友源流之类,授师有“旡妙上人”、“浮仙人”等名,似类道家者流。卷二《武策窣》,附注云:秘谈今日急务。附有

  • 庸言知旨

    二卷。清宜兴(生卒年不详)撰。宜兴为清宗室,著有《清文补汇》。此书成于嘉庆七年二月。所谓“庸言”,书中所录,都是当时的口头问答语。满汉合璧凡二卷,每卷各六篇,每篇之中又各分若干节。语体从京师官话,各条

  • 尹文子

    一卷。周尹文(约前350-285)撰。关于尹文子的生平,史书记载出入很大。今《道藏》本上下二篇,云出魏黄初末山阳仲长氏诠次,其序曰:“尹文子者,盖出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田骈同学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