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辞精义

屈辞精义

六卷。清陈本礼(1739-1818)撰。陈本礼,字嘉会,号素村,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家藏书颇多,有别业名匏室,收储宏富。偶得宋版精本,尤珍藏之。曾立诗社于城南角里庄,将名流酬唱编为《南村鼓吹集》。陈氏勤于考订,著作除《屈辞精义》外,尚存有《汉乐府三歌注》、《协律钩元》、《急求探奇》,与本书合称《匏室四种》。另有《焦氏易林考正》、《扬雄太元灵曜》等。《屈辞精义》历时四十四年,五易其稿而成,可知陈氏用心之勤苦。所以著此书,一则出于对旧注之不满,二则出于对屈原崇高品格的赞仰。卷首有陈氏自序并附张曾《江上读骚图歌》,《屈骚精义略例》十七条,《史记·屈原列传》,沈亚之《屈原外传》,“参引诸家”(自刘安以下三十七家),陈氏题诗四绝及《小序》,正文目录,书末有陈氏跋文。其正文目次与诸家均异。第一卷《离骚》,第二卷《天问》,第三卷《招魂》、《大招》,第四卷《九章》,第五卷《九歌》,第六卷《远游》、《卜居》、《渔父》。《略例》之二说明编次理由,主要依《史记》列传叙述之序:“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哀郢》为《九章》篇名,《九章》宜列二招之后。另外,《九歌》、《远游》为《骚》之遗响,《卜居》、《渔父》为《骚》之变体,故应依次列其后。笺注体例为:《离骚》、《天问》、《招魂》、《大招》、《九章》、《九歌》、《远游》各篇篇名之后有“发明”,乃陈氏对该篇总评。《九章》、《九歌》中各篇及《卜居》、《渔父》篇名下有“笺”,同为陈氏总评。“发明”、“笺”后引诸家之语,唯《大招》、《九章》,无诸家之语。各篇分段注释,先以“笺”列己说,再引他家之说,时附“正误”用以校勘文字。各卷有夹注,多解字义、文义或注音;一至三卷有眉批,主要评议文法章法。本书主要特点是如《略例》之八所称:“阐扬奥义,或发明言外之义者。”这体现在稿本与定本的比较中,更体现于定本的笺释上。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了姜亮夫先生所存《离骚》篇稿本,为《离骚精义原稿留真》,如原稿中每篇作品中所标章数,引证的一些事实、文字训诂等,到定稿时几乎全部删掉,而初稿中关于奥义及言外之义,则大力扩充或增补,以显示屈原作品的“微辞奥旨”(《自序》)。在这点上陈氏揭示得至深至微。如对《离骚》“汤禹俨而祇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陈氏笺曰:“前皆廷诤面折之言,此方宛转规谏,盖謇謇则言非一次,特总借陈词一语写出,以补前文未备,而又为下文陈辞粉本,且以见女媭责原婞直之非虚,此数章乃原一生被疏、被替、被放逐病根,受谗、受间、受谣诼机关,一篇筋脉所维系处,岂可草草读过。”此笺不但说明了屈原一生遭遇的根由,而且从文章结构角度揭示此段承前启后的地位与作用。陈氏善于阐发屈原作品将思想感情寓于虚写的言外之义。如揭示《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八句,“朝吾将济于白水兮”求女一大段的分析,足以说明这点。其次,敢提出新见,有的言之有理。如关于屈原作品写作时期排列问题,认为《九章》中《桔颂》是屈原“早年咏物之什”,《惜诵》、《抽思》、《思美人》写于怀王时,其余写于顷襄王时,这些见解均为前人所未言,或可备一说,或为后人所采用。最后陈氏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如《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陈氏注称:“一幅秋山行旅图。”对下文乘船凝滞回水之中,则注称:“此又一幅清江泛棹图也。一叶孤帆,沙汀夜泊,淹回难进,能不令迁客魂销于江上耶!”此可谓点睛之笔。此书的错误也是明显的,认为《离骚》开头到“夫为灵修之故也”(共四十四句)乃《骚》之赋序,其余为“经”,说法甚为荒谬。认为《天问》论古事,本于楚史《梼杌》,也并无确据。有些诗句的解释不从旧说,刻意求新,违背原旨。版本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裛露轩刊本,华大师范大学藏。陈氏读骚楼刊《陈氏丛书·匏室四种》本。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扫叶山房影印裛露堂本。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影印《离骚精义原稿留真》本。

猜你喜欢

  • 伪豫传

    一卷。宋杨尧弼撰。记载宋刘豫降金,被金人立为傀儡皇帝始末。书中载有诸如戒令、农桑、诏牒、官册、修十一税法、诏谕士民榜等政治、法令方面内容。杨尧弼曾为刘豫部下,豫败后复归宋,故其所记事多为亲见,较为真实

  • 黄帝问玄女兵法

    一卷。旧传黄帝或云玄女撰,清洪颐煊辑。此书依托,无待明辨。最早著录见于《隋书·经籍志》。《隋志·子部·兵家》云“《黄帝问玄女兵法》四卷,注曰:梁三卷”。其后《旧唐书·经籍志》也著录云:“《黄帝问玄女兵

  • 周易平说

    二卷。清郭程先撰。郭程先字雪斋,河南辉县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历主河间瀛洲书院、涉县清漳书院、山左清阳书院、平山天柱书院讲席。此书为义理派易学著作。以讲授义理为主,从不对经文进行逐章逐句注释。

  • 四书评本

    十九卷。清俞廷镳撰。廷镳字昌时,浙江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俞樾之祖。书首有恩锡序,书末又有其孙俞樾后序,并附鸿渐所为家传。后序称是编为初学设,不务旁征博引,但就正文注文,逐章逐节,逐字逐句,一一研求。

  • 说文长笺

    一百四卷。明赵宦光(?-1625)撰。亦作赵颐光,字凡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妻陆卿子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于篆书。著作尚有《六书长笺》、《篆学指南》等。此书以宋李焘《说文解字五音韵谱》为底本,而

  • 驳四书改错

    二十一卷。清戴大昌(详见《四书问答》)撰。是书前有白熔序及自序,自序谓毛氏非以阐书义为心,而以攻朱注为事。凡于朱子用注疏为是,其或旁采汉书诸儒及宋人说者,则并訾其原说之失。朱注依用《仪礼》者,则谓《仪

  • 疑年录

    四卷。清钱大昕(详见《廿二史考异》)撰。大昕精研经史,虽微文琐节,考证必详。该书考证古代名人生卒年岁,核其寿数,取左氏“有与疑年”之义,称《疑年录》。书中录三百余人,大抵多殚研经史与诗文书画名家。海盐

  • 邵康节外纪

    四卷。明陈继儒(1558-1639)编。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出版家。《明史》本传称其“幼颖异,能文章”,“又博闻强识”。隐居昆山,后筑室东佘山,屡召不受,杜

  • 续方言新校补

    二卷。近人张慎仪撰。张慎仪(1846-1921)字淑威,号芋圃。四川成都人,原籍江苏阳湖。尚著《蜀方言》、《诗经异文补释》、《广释亲》等多种。《续方言新校补》为订补杭世骏《续方言》、程际盛《续方言补正

  • 开县志

    二十七卷首一卷,清朱肇奎修,陈昆纂。朱肇奎,曾任开县知县。陈昆,字友松,邑人,进士,曾任永清知县。《开县志》咸丰三年(1853)刻本,共二十七卷首一卷,卷首为凡例、纂修姓氏、图考。正文分为:卷一至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