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强识编

强识编

四卷,续一卷。清朱士端撰。士端字铨甫,江苏宝应县人,道光元年举人。士端曾住在王引之家,得亲炙其父念孙,饱闻王氏父子之论,故于声音训诂之学,俱有心得。此书大旨与《经义述闻》相近,而精则不及。如释《诗·载驱》“齐子岂弟”,因袭冯景《解舂集》,主郑笺说,并即其义而引申之。其实误。萍乡文廷式曾说,“岂弟发夕”,岂弟双声字,发夕叠韵字,皆由声得义,与下文翱翔同一例。此解至确。又《新序》述韩诗,谓《新序·杂事篇》、《说苑·君道篇》引《诗》与《韩诗外传》同,据此认为刘向述韩诗是可信的。这也是臆度。鲁诗、韩诗有时相合,不一定就是述韩诗。但朱氏确长于小学。如《尔雅》“佻佻,契契,愈遐急也。”朱氏认为此文上下多用职韵,“急”在缉韵,盖古音相出入。江氏《古音标准》,顾氏《诗本音》,俱未细审《尔雅》缉职二韵通转之文,与“戒”“急”“棘”古音通假之例。戴氏《声类表》,并《文集》皆云“戒,备也,义优于急,不特于韵得也。”这说明戴氏也不知古音戒、急、棘通假之例。朱氏历引经传为证,既详且析。其《阮氏释心补义》,似亦不以阮说为然而补之。故引孔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认为“用”字所包甚广,所推甚大。《说文》“用”训为“可施行也”等等。按,阮释似舛谬,不如即以朱氏之说正之。阮氏引《释名》“心,纤也,言纤微无物不贯也。”以为此训最合本义,盖纤细而锐者,皆可名曰心,但言心而纤锐纤细之意见矣。又援虞翻《易注》,以为枣棘之属,初生未有不先见尖刺者,尖刺即心也。然而,一字兼数义是常见现象,不宜动辄执一以概其余。尖刺可以解释为纤微,无物不贯,可是尖刺难道可以用来解释心吗?证之群经,除所引《诗》“棘心”,《礼》“松柏有心”外,罕有合者。如《易·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其“心”字就不宜解释为“尖刺”。刘熙所谓无物不贯,即朱氏所谓所包甚广,所推甚大的意思。阮氏沿袭宋明儒者好言心的传统,矫为此释,而不知其义难通。续卷多为杂考,可取者不多。有同治元年春雨楼丛书刻本。

猜你喜欢

  • 对山集

    十九卷。明康海(1477-1540)撰。康海,字德涵,号对山,武功(今属陕西)人,弘治十五(1502)进士第一,授修撰,后落职,放浪自恣,尝挟声妓酣饮,制乐造歌曲。著有《对山集》、《武功县志》。此集为

  • 许文穆公奏疏

    明许国(生卒年不详)撰,国字维桢,新安人(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改庶吉士,隆庆元年授检讨,官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谥文穆。许国充经筵日讲官十年而为相,为相十年,以争立储事,移疾归,万

  • 云东拾草

    十四卷。《附录》一卷。明韩世能(约1582年前后在世)撰。韩世能字存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不详。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选庶吉士。官至南京礼部侍郎。著有《云东拾草》。世能以鉴藏书画名一时,

  • 槎翁集

    十八卷。明刘崧(1321-1381)撰。刘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今属江西)人。八岁能诗,洪武三年(1370)举经明行修,改今名,官至吏部尚书。著有《槎翁诗集》(已著录)。此编为刘崧文集,共十八卷。

  • 东廓集

    十二卷。明邹守益(1491-1562)撰。邹守益字谦之,安福(今江西西部)人。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隆庆初追谥文庄。邹守益传王守仁之学,诗文皆阐发心性之语。其门人陈辰始编

  • 韶舞九成乐补

    一卷。元余载撰。载身世无考,唯据其进书原序,自称三山布衣,前福州路儒学录。又据其门人朱模进《乐通韶舞补略序》,知载为元仁宗天历时人,其字曰大车,以养亲辞官,笃行授徒。是书仅文渊阁书目著录,世无传本,唯

  • 楚辞音

    一卷。隋释道骞(生卒年不详)撰。《隋书·经籍志》叙曰:“隋时有释道骞,喜读《楚辞》,能为楚声。音辞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周祖谟《骞公楚辞音之协韵说与楚音》一文,考证道骞乃智骞。其根据

  • 发墨守评

    一卷。清刘逢禄(详见《尚书今古文集解》)撰。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曾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三书,尊《公羊传》而排《左传》、《穀梁传》。著名古文经文家郑玄著《发墨守》、《箴膏肓》、《

  • 叶韵汇辑

    五十八卷。清梁诗正等撰。梁诗正字养仲,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十三年(1735年)以母忧归。高宗即位,召南书房行走。乾隆三年(1738年)补侍讲学士,累迁户部侍郎

  • 泰卦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