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明屠隆(详见《考槃余事》条)撰。分笠、杖、渔竿、舟、叶戕、葫芦、瓢、药篮、衣匣、叠桌、提盒、提炉、备具匣、酒尊等类目,皆为便于游览之具,书名亦由此而得。作者详细介绍了外出游览所需之器具以及它们的
二十卷。毛伯温撰。毛伯温,明代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字汝万,正德戊辰(1508)进士,官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山西、顺天,晋工部尚书,改兵部尚书,天启(1621-1627)初,追谥襄懋。《毛襄懋奏议
二卷。清陈徽言(?-1857)撰。陈徽言,字炯斋,剑川(今云南省大理)人。曾任国子监典簿。《武昌纪事》卷一以日记体记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武昌、汉阳始末;卷二为杂论,记载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
十四卷。清梁锡玙撰。锡玙字确轩,山西介休人,雍正举人,乾隆得荐,授国子监司业,官祭酒少詹事。著有《易经揆一》及《易学启蒙补》等。《易经揆一》以河图洛书为本,用数于古法不同。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即全易之
一卷。清洪亮吉撰。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阳湖(今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编修,督学贵州。嘉庆四年(1799),因上书批评朝政而得罪朝庭,谪戍伊犁。
一卷。元周达观撰。达观,自号草庭逸民,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成宗元贞元年(1295),达观随元使臣赴真腊(今柬埔寨),大德元年(1297)回国。此书即他依据在真腊的亲身见闻写成。前有总叙,记载他随同
无卷数。清黄叔琳(详见《砚北易钞》)撰。此书杂采宋元诸家论《春秋》之说,作者未加考评;书前有总论、凡例,亦系采集旧文。卷首有自注,脱落未写者四十二条,书中亦多有空白处,当系叔琳尚未完成之稿。
三十卷。清林乔荫撰。林乔荫生卒年未详,侯官人,精通礼经。林乔荫因三礼自郑玄之后,注者多家,其间礼器物品的数量、大小、规模(即“数”),往往有未弄清楚处。因之取三礼本文,反复分析,以彼此前后互相参证,三
十四卷。近代宋育仁(生卒年不详)撰。育仁字芸子,别号问琴阁主,四川富顺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充京师大学堂经文专科教习,著有《同文略例》、《小篆通》、《古文举要》与是编等。是编前
六卷。清汪宪(详见《说文系传考异》)撰。是书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关于苔的文句和故事。第一卷为释名,第二卷为总叙,第三卷为诸品苔,第四、五卷为苔生处所,第六卷为杂录。是书是较早的一部关于记载苔的内容丰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