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御制道德真经疏

御制道德真经疏

十卷。唐李隆基(详见《御注道德真经》)撰。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曾有左常侍崔沔与道士王虚正、赵仙甫等学士参议修《老子疏》。李隆基撰《道德真经注》之后,又采诸臣之说,作《道德真经疏》。其书《释题》称经之大旨在“明道德生畜之源”。说万物资之而通生谓之道,物得之而生者谓之德。所以说“通生曰道”,“得生曰德”。认为道与德是体与用,全与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认为体用之名可散而体用之实不可散,其名虽二而其实为一。总之,此书要旨是以体用而解释道德,强调“明精要不必定名于上下。”此书在流传过程中卷数有所不同。《新唐书·艺文志》载《唐玄宗道德经疏》八卷,其中注二卷,疏六卷(见四卷本《外传》)。《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日本见在书目》都著录为六卷。《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新唐志称八卷者,或注疏误合之本。今作十卷者,盖后人妄分也”。这里称注疏误合很有道理,而认为后人妄分则有失偏颇。今据明《道藏》本仍作十卷,似为注四卷,疏六卷之合。唐玄宗作此书,是为其注讲疏,所以较其注本详细。是后世研究《老子》的重要古籍之一。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四书三畏诂略余论

    一卷。清近山居士撰。居士项城(今河南项城)人,其姓氏不可详考。是书大意谓宇宙一天,即一理。天理之见端为气,天理之真宰为诚,天理之灵妙为鬼神,天理之寄于人心为性为命,天理之著于百为为道为法,天理之征于事

  • 竹汀日记钞

    三卷。清钱大昕(1728-1804)撰。此书是作者的札记,历十六年始成,主要内容为版本、金石考证及讲学等内容。卷一为所见古书,主要论述考订所见书籍之版本、卷数、内容等,涉及经史内容较多。卷二为所见金石

  • 吴中平寇记

    八卷。清钱勖撰。钱勖生卒年不详,江苏无锡人,曾任内阁协办侍读,撰文中书,历保府道。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李鸿章组建淮军,在外国侵略者支持下和太平军激战;升任江苏巡抚后,伙同戈登“常胜军”屠杀太平军。钱勖

  • 诗考补

    二卷。清胡文英(详见《诗经逢原》)增订。宋王应麟著有《诗考》一卷,先考证三家诗,次考证异字异义,再次补遗,再次考证地理。文英作《诗考补》,盖欲补《诗考》所遗。收录多为宋人之说。然所收录者,亦多未惬。于

  • 后渠庸书

    一卷。明崔铣(见《士翼》)撰。此书为作者的笔记汇编,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如论春王正月为周正;《易》不本于《先天图》;宋代人说古事多以其意忆之。所论多无门户之见,然而诸条皆见于作者所著的《士翼》一书之中。

  • 粤风续九

    四卷。清吴淇(1615-1675)编。吴淇字伯其,号冉渠,雎州(今安徽宿县北部)人。是集凡四卷。为吴淇任浔州推官时,杂采其土人歌谣,又附猺、狼、僮歌数种,汇为一编而成。其云续九者,屈原有九章、九歌,拟

  • 刘子新论

    十卷。见《刘子》。

  • 六书精蕴 音释

    共七卷(《六书精蕴》六卷,音释一卷)。明魏校(1483-1543)撰。魏校字子才,昆山(今属江苏)人。居苏州葑门之庄渠,因自号庄渠。弘治进士,官至太常寺卿。著作还有《周礼沿革传》、《大学指归》、《春秋

  • 易小传

    六卷。沈该撰。沈该字守约,一作元约,南宋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绍兴中,官至左仆射、兼修国史,故宋人称此书为《沈丞相易传》。是书释六爻,兼论卦变。不主程氏之义理,也不本邵氏之象数,而独考究遗经,谈三

  • 江忠烈公行状

    一卷。清左宗棠(1812-1885)、郭松焘(详见《礼记质疑》)撰。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举人,官至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一生曾先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民起义,平定阿古柏叛乱,创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