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文忠集

文忠集

① 二百卷。宋周必大(1126-1204)撰。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原老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教授建康府。孝宗时,除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除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后任参知政事、枢密使。淳熙十四年(1187),拜右丞相。因劾出判潭州。庆元元年(1195),以少傅致仕。卒谥文忠。必大一生著述繁富,多达八十一种。《文忠集》即史所称《平园集》,为开禧中,其子纶所手订。其中,《省斋文稿》四十卷、《平原续稿四十卷、《省斋别稿》十卷、《词科旧稿》三卷、《掖垣类稿》七卷、《玉堂类稿》二十卷、《政府应制稿》一卷、历官表奏十二卷、奏议十二卷、奉诏录七卷、《承明集》十卷、《辛己亲征录》一卷、《龙飞录》一卷、《归庐陵日记》一卷、《闲居录》一卷、《泛舟游山录》三卷、《乾道庚寅奏事录》一卷、《壬辰南归录》一卷、《思陵录》一卷、《玉堂杂记》三卷、《二老堂诗话》二卷、《二老堂杂志》五卷、《唐昌玉芷辨证》一卷、近体乐府一卷、书稿三卷、劄子十一卷、小简一卷、年谱一卷,计二百卷。又以祭文、行状、谥诰、神道碑等别为《附录》四卷而终。有《四库全书》本和《宋庐陵四忠集》本。② 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宋欧阳修(1007-1072)撰。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四岁丧父,母郑氏亲教之,家贫,以荻画地学字,聪颖过人,读书则成诵。天圣八年(1030)举进士甲科,入京为馆阁校勘。庆历初,范仲淹被宰相吕夷简贬官,他与尹洙等不服,上疏直谏。亦被贬,出知滁州,徙扬州、颖州。嘉祐年间,加龙图阁学士,拜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嘉祐五年(1060)任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与韩琦同辅朝政。神宗时,因与王安石不合,反对新法,以太子少师致仕。熙宁四年(1071)退职,次年卒,谥文忠。欧阳修初学于尹洙,与梅尧臣、苏舜钦等倡导古文,“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苏轼居士集序》)以他自己的创作实绩与政治地位,成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将,完成了宋初柳开、穆修等提出的古文运动的未竟之业,使杨亿、刘筠的“西昆体”从此一蹶不振。欧阳修主张“明道”、“致用”,既强调道是文的核心,又认识到道与文的区别。他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又说:“古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纠正了宋初古文家重道轻文或道即此文的偏颇。他一生嗜学,著述颇多,陈振孙《书录解题》谓其文“遍行海内”。其史学成就卓著,修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其诗文雄健清新,其词和婉深挚。此文集一百五十三卷,《六一词》一卷,《六一诗话》一卷及《毛诗新义》、《集古录》、《归田录》等。其散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至今为人传诵,视为名篇。他平生奖掖后进,汲引唯恐不及,当时的名臣贤士,如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梅尧臣等,都得其赏识,推荐或重用。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乃“《集古录》一千卷、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鹤一双也”。《文忠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由周必大编。有《四库全书》本。③ 六卷。元王结(1275- 1336)撰。结字仪伯。定兴(今属河北)人。仁宗在潜邸时,以荐充宿卫。及继位,迁集贤直学士。后累官中书左丞。谥文忠。《元史》本传称结有集十五卷。久佚。今《四库全书》本自《永乐大典》辑出。诗一百三十四首,诗余十三首,编为三卷;杂文九首为一卷;问答五首为一卷;善俗要义三十三条为一卷。共六卷。“诗多古体,大抵春容和平,无钩棘之态。文亦明白畅达,不涉雕华。”(《四库全书总目》)另有清乾隆翰林院抄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清丁氏八千卷楼黑格抄本(藏于南京图书馆)。

猜你喜欢

  • 东天目山志

    二卷。清释松华、陈兆元同撰。松华,昭明禅寺住持。陈兆元,生平不详。明徐嘉泰著有《天目山志》四卷。后章之采辑《东西天目志》八卷,以天目山东西二峰辑为二志,各分四卷。杭州太守李烨然合而刻之。至清初又分刻之

  • 春秋古经说

    二卷。清侯康(1798-1875)撰。康原名廷楷,字君模,广东番禺(今广东番禺)人,道光时举人,著名学者。博学好古,通经史,除《春秋古经说》外,还著有《穀梁礼证》、《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续》、

  • 论语太史氏集解

    梁太史叔明撰。清马国翰辑。叔明,吴兴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吴太史慈后人。少善庄老,兼通《论语》、《礼记》,尤精三玄。每讲说,听者常约五百人。先为国子助教,邵陵王纶喜好其学,出官江州时携叔明前往,叔明在

  • 下学编

    十四卷。清代祝洤(1702-1759)撰。作者认为清代而成的《朱子近思续录》、《朱子文语纂》、《朱子节要》等书都不完善,故摘取《朱子文集》、《朱子语类》中有关内容分十四类编辑而成,每类为一卷,共计六百

  • 葛氏丧服变除

    一卷。晋葛洪(284-364)撰,清马国翰辑。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省西南部)人。父祖均仕东吴。少以儒学知名,历丞相府及司徒掾,后因求丹出为句漏令。世奉天师道,好神仙导养之法,先后师事

  • 说苑拾补

    不分卷。清卢文弨撰。是书为群书拾补之第二十三种。其校《说苑》,取宋本、元本、明楚府本,及孙志祖校订本,以校程荣本,正字大书,注其讹字于下。参用经、子、史注、类书,辑录佚篇于后,并与其所校《新序》相同,

  • 青磷屑

    二卷。明应廷吉撰。应廷吉原名喜臣,字棐臣,浙江鄞县人,生卒年月未详。明天启丁卯(1627年)进士,曾任砀山知县,淮安府推官,佐史可法幕,赴军前为监纪。应廷吉精于天算勾股之学,足智多谋,善风鉴,于史可法

  • 新会县志

    十三卷首一卷。清王植修,冯国祥纂。王植,字槐三,直隶深泽(今河北深泽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四年(1726)任广东和平县知县。曾上条陈三事,即藏富于民、联保甲、毁淫祠以兴学等。其为官非

  • 四书讲义

    四十三卷。清吕留良(详见《四书朱子语类摘抄》)撰,其门人陈编辑。留良有感于读书士子,溺心科第,时文之外,不知其他,于是寄其意于批选时文与讲解《四书》。是书凡《大学》三卷,《论语》二十卷,《中庸》六卷,

  • 成方切用

    十四卷。清吴仪洛(1736-1795)撰。吴仪洛字遵程,海盐(今属浙江)人。为当时名医。吴氏出身于藏书世家,其家收藏医药珍籍颇多。自童年起即攻考科举。乾隆初年弃儒学医,阅读家藏医书,并游于楚、粤、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