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义致用说
一卷。清秦东来撰。秦东来字旭堂。寿阳人。作者认为,专言理而最切于用者,当首推六十四卦之大象。因此书中于每卦之后都有一“以”字,即用的意思。使用这个用字的人,或者是先王大人,或者是后与士,而更多的是君子。借以指示后人于周易皆可用之。书中循文演义、明白晓畅,但往往有牵强附会之嫌。如用“师”卦的“容民畜众”比附井田之法等。有同治刊本。
一卷。清秦东来撰。秦东来字旭堂。寿阳人。作者认为,专言理而最切于用者,当首推六十四卦之大象。因此书中于每卦之后都有一“以”字,即用的意思。使用这个用字的人,或者是先王大人,或者是后与士,而更多的是君子。借以指示后人于周易皆可用之。书中循文演义、明白晓畅,但往往有牵强附会之嫌。如用“师”卦的“容民畜众”比附井田之法等。有同治刊本。
三卷。清吴汝纶(详见《尚书故》)撰。古来研究《老子》的学者,或训诂释字,或注经解词,各有侧重;各家注本或依河上公本,或依王弼注本,或依其它注本,所依版本各不相同。吴汝纶撰《老子点勘》,大体依河上公注本
四卷。清阎斌撰。斌字允中,直隶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乾隆岁贡生。服膺道学,行必端方。其说《易》皆浑括大意,既不言象数,也不及训释。其注文往往不能协洽,自云专以本义为主,其与朱氏相背者不尽枚举。尚秉和
四卷。清相永清撰。相永清字海同,山东临淄人。作者认为“易之为书,象焉而已。读易而不玩其象,乌在其为读易”。故此书大旨在阐明易象。书中所引除《御纂周易折中》、来知德《周易集注》外,于汉魏古注、清代乾嘉诸
无卷数。明胡文焕(生卒年详)编。胡文焕字德甫,号全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会文堂琴谱》、《古器具名》等。书名取自《大学》之“格物致知”。本书所收均为古今考证名物专著,包括名物、训诂、文学、艺术
七卷。明陈际泰撰。际泰字大士,江西临川人。崇祯七年(1634)进士。官至行人司行人。《明史·文苑传》附见艾南英传中。陈际泰本以八股文著名,所以此书就用骈体时文的方法,阐说《易》理,于理有取于先圣,于体
二卷。清蒋士铨(1725-1785)撰。蒋士铨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曾授翰林院编修,充顺天乡试同考官,不久以养母乞归。此后又一度入都补官记名御史
二卷。《诗集》 二卷。清秦焕(?一1891)撰。秦焕,号文伯,江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咸丰十年(1860)进士,授户部主事。曾随贾桢办理团练。同治元年(1862)襄助晏端办理军务,因功加员外郎衔。后
六卷。清杨以迥撰。此书上下经各分上下,共四卷。又有图说上、图说下。其解说只限于上下经,不涉及“十翼”。一般经文后先列朱子《本义》之说,后杂录诸家解说,最后为作者自己的案语。其说如认为“周易”之“周”字
一卷,一折。清李慈铭(1830-1894)撰。李慈铭生平详见《白华绛盦阁诗集》(辞目)。该剧为李慈铭《桃花圣解盦乐府》二种之二,作成于咸丰十年(1860)。写江南书生莫峤客居京师一载,家书断绝,思亲入
十六卷。清王德瑛编。王德瑛,生卒年事迹均不详。汉时《孝经》分《今文孝经》和《古文孝经》。《今文孝经》为汉代著名经学家郑玄所注,《古文孝经》为孔子后裔,汉代经学家孔安国所传。秦始皇为了消灭一切反秦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