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集传纂例

春秋集传纂例

十卷。陆淳(?-805)撰。陆淳,字伯冲,因避唐宪宗讳,改名陆质,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据《旧唐书·儒学传》,陆淳少师赵匡,匡师啖助,啖、赵皆为异儒,陆氏因传啖赵之学而知名。后为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所推荐,拜左拾遗、官至左司郎中,后因故降为国子博士。曾任信、台二州刺史。顺宗时,又因其好友韦执谊援引,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寻卒。门人私谥“文通先生”。除此书外,陆淳还撰有《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类礼》、《君臣图翼》等书。又据《新唐书·儒学传》记载,陆淳与赵匡皆为啖助高足,陆淳《进书表》亦称啖助为严师、赵匡为益友。可见《旧唐书》误。《新唐书·儒学传》云啖助集十年之力著《春秋集传》,书后之后,又摄其纲条为《统例》六卷。啖氏卒后,陆淳与其子啖异录啖氏遗文,为《春秋集注总例》,又请赵匡损益,再由陆淳纂全,改名为《春秋集传纂例》。则此书实为啖赵二家之说。啖助(724-770)字叔佐,本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后徙关中,为唐代著名经学家。啖助淹该经术,唐玄宗天宝末历临海尉,丹阳之簿,秩满隐居不仕,甘足蔬糗,善《春秋》。赵匡(生卒不详)字伯循,河东(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经学家。官至洋州刺史。此书成于唐代宗大历十年(775),共四十篇,分为十卷。啖助之说《春秋》,务在考三传得失,弥缝漏缺,其论多异于汉晋诸儒。此书认为,杜预以《春秋》为周公之志,何休以《春秋》为黜周王鲁,范宁则认为《春秋》所以明黜陟、著劝戒,成天下之事业,定天下之邪正”,这三家之说皆“诚未达乎《春秋》大宗”,当然更不用“议其深指”了。《春秋》宗旨何在?《纂例》认为,从《春秋》以权辅正,以诚为礼,正以忠道,原情为本,不拘浮名,不尚狷介,从宜救乱,因时黜陟,或非礼勿动,或贵贞不谅,进退抑扬,去华居实”可知其宗旨是“救用之弊,革礼之薄。”啖助于三传偏爱《公》《穀》而力攻《左氏》,此书说左传》是左氏据周、晋、齐、宋、楚、郑数国之史“以授门人,义则口传,未形竹帛。后代学者乃演而通之,总而会之,编次年月以为传记。又广采当时文籍,故兼与子产晏子及诸国卿佐家传,并卜书及杂占书、纵横家小说讽谏等杂在其中。故释事虽多,释意殊少,是非交错,混然难证。其大略皆是左氏旧意,故比余传其功最高。博采诸家叙事尤备,能令百代下颇见本末。因以求意,经文可知。又况能大义得其本源,解三数条大义,亦以原情为说,欲令后人推此以及余事。而作传之人不达此意,妄有附益,故多迂谈。又左氏本未释者亦为之说,遂令邪正纷揉,学者迷宗也。”其论《公羊》、《穀梁》云:“初亦口授。后人据其大义散配经文、故多乖谬,失其纲统。然其大旨亦是子夏所传,故二传传经密于《左氏》。《穀梁》义深,《公羊》辞辨,随文解释,往往钩深。但以守文坚滞,泥难不通,比附曰月,曲生条例,义者不合,亦复强通,踳驳不伦,或至矛盾,不近圣人夷旷之体也。夫《春秋》之文,一字以为褒贬,诚则然矣,其中亦有文异而义不异者,二传穿凿,悉以褒贬言之,是故繁碎甚于《左氏》。”其论三传虽皆有褒有贬,然此书之取又往往尽弃三传,尤其排斥《左氏》,故此书颇多臆测。此书类似杜预《春秋释例》,但其烦琐和穿凿之处则远过《释例》。如“次”,杜预《释例》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又云:“或次在事前,次以成事也;或次在事后,事成而次也,皆随事实,无义例也。”杜氏释次,前部分据《左传》,后部分则为其所例《穀梁》训次为止,较《左传》简明。此书则云:“赵子曰:凡师,驻四次,恶兴师也。(陆淳注:言非奉王五伯之命以讨罪救乱,则不当与之,恶其兴师无名,故书‘次’以讥之。)《左氏》云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按,经无‘信’‘舍’之文,此例亦妄也。《公》、《穀梁》解次悉云‘有畏’,非也。(按,此《穀梁》文,《公羊》手次字则随事解义,《纂例》误。)夫子意在刺其无王命而兴师,书之以惩乱耳,岂讥其懦恍哉。”《春秋》一书之修辞用语并不十分严格,因此若便要于其中探究每个字的深刻含义,搜寻出义例,必然会生出许多曲说强解。如侵伐。《左氏》解释曰:“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公羊》解释曰:“粗者曰侵,精者曰伐”,粗指边界骚扰,精指深入其国。《穀梁》解释曰:“苞人民、殴牛马曰侵,斩树木、坏宫室曰伐”。考之《春秋》经传,三传之说皆属强解。而此书则根据《春秋》“正名”之经意而解释曰:“凡师,称罪致讨曰伐,无名行师曰侵。”也只能是臆度之辞。此书在唐宋影响极大。韩愈诗有“《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之句,即是对啖赵陆弃传求经,直寻经中大义思想的概括。柳宗元对陆淳非常推重,曾自言“常愿执洒扫于陆先生之门”。其所著陆淳墓表亦称:“说《春秋》者百千,卒无有及其根源者,独先生讲述三十年,经学始大光莹。”开宋代《春秋》学先河的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即祖述其说。此书附元吴莱《序》称:“后之学者,自肆于藩篱阃域之外,口传耳剽,而不能难于议经者,必引啖赵陆氏以为解。”由于此书主张废传求经,亦遭宋元,特别是明清一些学者之激烈反对。现存有天一阁宋刻本、金泰和三年刻本、元平阳府刻本、明刻本、康熙龚氏玉玲珑阁丛刻本、乾隆刻本、钱仪吉经苑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薛文清行实录

    五卷。明王鸿撰。王鸿,河津(今属山西)人,生卒不详。官至石灰山关税大使。乃薛瑄之曾孙婿。薛瑄字德温,谥文清,官至礼部右侍郎。性刚直,学宗程朱,是明代著名学者。王鸿为旌表其祖上事迹声名,作成此书。是书第

  • 春秋公羊传注疏

    二十八卷。徐彦(生卒不详)撰。此书最早著录于宋《崇文总目》。《崇文总目》称“不著撰人名氏,或云徐彦”。北宋董逌《广川藏书志》也说:“世传徐彦,不知时代,意在贞元、长庆之后。”《四库全书总目》以此书“邲

  • 丧服经传马氏注

    一卷。东汉马融(79-166)撰,清马国翰辑。马融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曾任校书郎、议郎、南郡太守。博学宏通,生徒常有千余人,郑玄、卢植都出其门。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

    一卷。姚秦释僧肇撰。释僧肇生平事迹详见《维摩诘所说经注》条。对该经注的真实性,到目前为止,见载史书有两种看法:其一,《大唐内典录》和日本释敬雄序均“不云有金刚经注之作。考其文字,则十之七八与天台释智之

  • 蔡氏律同

    二卷。明蔡宗充(生卒年不详)撰。蔡宗兖字我斋,山阴人,正德丁丑(1517)进士,官至兴化府教授。该书以《本性》、《稽数》、《候气》三篇为上卷,以《文声》、《协律》、《制器》、《正度量权》四篇为下卷。其

  • 礼记句解

    十卷。朱申(生平不详)撰。明代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隆钦定《礼记义疏》,采朱氏之说颇多。自《曲礼》上,“很勿求胜分,毋求多”下,引此书“‘很’固有胜负之理,然务求胜则为斗很”等语。“定亲疏”一节,亦

  • 左粹类纂

    十二卷。明施仁(生卒年不详)撰。施仁字宏济。嘉靖戌子举人。本书将《左传》中所记之事,分门编辑。共分十五门,成为一本类事之书。

  • 两罍轩法帖

    二卷。清吴云辑。吴云字平斋,其藏夏、商、周三代古器甚富,有两齐侯罍,便以名其轩,著有《彝器图释》、《古印考》等书,也以“两罍轩”为名。此刻朱熹《周易本义》稿一卷,魏了翁《文向帖》真迹一卷。《周易本义》

  • 钦定西域同文志

    二十四卷。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傅恒等奉敕撰。这是一部以贯通西域各少数民族语文为主旨的分类词汇集。所谓西域包括新疆(分天山南北两路)、青海和西藏。分为地、山、水、人四门,首列满文,次列汉字,详注其

  • 转注古音略 奇字韵

    共十卷,各五卷。《转注古音略》另附《古音后语》一卷。明杨慎撰。《转注古音略》卷首有嘉靖壬辰(1532年)春二月吴兴顾应祥序及杨慎《答李仁夫论转注书》。杨氏不赞成宋人叶韵,认为宋人叶韵是无标准的,是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