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听直

楚辞听直

八卷。《楚辞合论》一卷。明黄文焕(详见《诗经考》)撰。此书包括《楚辞听直》、《楚辞合论》两部分。《听直》作于狱中,其命名取屈原《九章·惜诵》“命咎繇使听直”之语,以寄托自己冤屈不平的感慨。卷首有黄氏崇祯十六年(1643)自序,详述著书原由及成书过程。次为《凡例》,主要说明评注体例和收录篇章的原则。《听直》只取屈原作品,遵《汉书·艺文志》的二十五篇之说,但具体篇章录取与排序有异于前人。其八卷为:卷一《离骚》、卷二《远游》、卷三《天问》、卷四《九歌》、卷五《渔父》、卷六《卜居》、卷七《九章》、卷八《大招》、《招魂》共计二十七篇。因黄氏认为《九歌》“歌以九名,当止于《山鬼》(共九篇),”故仍为二十五篇。对每篇的篇题作了重新处理,去掉王逸本“经”、“传”字样,亦删朱熹本每篇冠“离骚”二字,这种作法是合理的。《合论》一卷附《听直》之后,成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首有黄氏自序,叙成书经过。正文一卷,分两部分,前半部分以义而分,计有《听忠》、《听孝》、《听年》、《听次》、《听复》、《听芳》、《听玉》、《听路》、《听女》、《听礼》十篇。后半部分以篇而分,计有《听离骚》、《听远游》、《听天问》、《听九歌》、《听卜居渔父》、《听九章》、《听二招》共七篇。《听直》一书,意在为黄道周与自己鸣冤。在《凡例》中说明狱中成书,并将自身遭遇和屈原相比,称“痛同病倍”,所以对《离骚》“探之必求其深入,洗之必求其显出”。处处强调屈原之忠,以寄托自己牢骚不平。并批判了朱熹关于屈原过忠之论,赞扬“千古忠臣,当推屈子为第一。”本书明显特点:一、对屈原生平行迹和作品的写作年代考证特详。黄氏从《史记·屈原列传》入手,再以作品内容为证,提出屈原在怀王时只是被疏,失左徒之位,并未放逐。并驳诸家认为屈原在怀王时被放逐的说法。关于屈原卒年,据《哀郢》“九年而不复”语,断为顷襄王十年,而非顷襄王二、三年。对于屈原作品写作年代,一一加以考索,认为只有《离骚》作于怀王时,其他各篇均作于顷襄王时。并且逐篇排序,申明理由,其中不少说法较新。黄氏以上说法未必尽是,甚至有的地方纯属臆断之词,但他能从作品内容出发,与史料相印证,这种考索方法是可取的。其有的结论也为后人接受,将二招归入屈原作品,亦被清代至现代不少学者认同。二、对屈原作品的理解,亦有不少正确意见。如对《九歌》的解释,“《九歌》之名,自古有之。非楚俗之歌也。稽原之溯古曰:‘启《九辩》与《九歌》’,又曰‘奏《九歌》以舞《韶》’,又曰:‘启棘宾商,《九辩》、《九歌》’,固自明言之。兹之有作,如后人拟古乐府,代古乐府,因其名而异其词云尔。”这种追本溯源的论断颇切实际。对难解的《天问》分三大段,并以“首溯天地之开辟”,“中胪夏、商、周之治乱”,“末乃归于楚国之事……”就大体而论,是比较符合《天问》实际的。此书亦有不少误说,如说《离骚》“多言女”,“盖寓意在斥郑袖耳。”还认为《离骚》“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而淫游。”以“骄傲淫游”为屈原自道,确实大违诗旨。主要版本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原刻本,清顺治十四年(1657)补刻本,浙江、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藏。近年台湾学海出版社辑印《楚辞汇编》,此书辑入,为当今通行本。

猜你喜欢

  • 香草校尚书

    四卷。清丁鬯撰。丁鬯约为晚清时人,与俞樾同时或稍晚,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最要者,证“四岳”是四人,而非一人。丁鬯认为,帝咨四岳者五事,其中四事都有“佥曰”字样,说明四岳为四人无疑;只有“巽位之咨”

  • 四书考正伪

    无卷数。清吴鼎科撰。鼎科字庭宝,江苏元和(今江苏苏州)人。是书无序例,书口题为“四书考正伪”,每篇首行或题为“四书考正伪”,或题为“四书乡党考”,共二十六条。大抵引用群说,以证经文,群说低经文一格,按

  • 赵浚谷集

    十六卷。明赵时春(1509-1567)撰。赵时春,字景仁,号浚谷。平凉(今属甘肃)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选庶吉士,历兵部主事、右佥都御史。著有《平凉府志》、《浚谷集》。是集凡十六卷,其中文十卷

  • 身理

    见《身理启蒙》。

  • 西医眼科撮要

    一卷。不著撰人。约为嘉约翰口述之书。卷首有图说,其次为正文,包括审症等五十三条。内容包括眼科内外各症。为论述西医眼科之学说的最早译本。有博济医局本。

  • 大品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大品经游意》是对《大品经》,全称《大品般若》的注解。汉土行般若始于曹魏朱士行,他甘露五年(260)由梵僧羯磨受戒,于洛阳讲道行般若,后西行于阗

  • 古周易

    一卷。宋吕祖谦(1137-1181)编。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祖谦幼承庭训,长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诸儒游,又与张栻、朱熹友善,人谓其学本之家庭,有中原文献之传。孝宗隆兴元

  • 类隽

    三十卷。明郑若庸(生卒年不详)撰。郑若庸字中伯,号虚舟,昆山(今属江苏)人。郑若庸精诗古文,兼工词曲。少为诸生,以任侠不羁被斥。受赵王厚煜聘,入府著书。历经二十年,仿《初学记》、《艺文类聚》而编成此书

  • 襄平先生幽愤录

    八卷。明末佟卜年(生卒年不详)撰。卜年字八百,辽宁辽阳人,进士出身,官至登莱监军佥事。按卜年为杜茂等人所诬,私通建州,被罪制裁,遂作此书以现己意。由募兵事引起,牵扯上层官僚之间隙,造成冤案。该书包括自

  • 老泉文钞

    不分卷。明郭祥鹏编。郭祥鹏,江西泰和人。生卒年不详。本书系从苏洵集中摘取权书十篇、衡论十篇、笺策二篇,汇而成帙。有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