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楚辞音

楚辞音

一卷。隋释道骞(生卒年不详)撰。《隋书·经籍志》叙曰:“隋时有释道骞,喜读《楚辞》,能为楚声。音辞清切,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周祖谟《骞公楚辞音之协韵说与楚音》一文,考证道骞乃智骞。其根据:一是《日本见在书目》有《楚辞音义》一书,题释智骞撰。二是《续高僧传》卷四十《杂科声德》篇,附隋东都内慧日道场释智果传,载智骞为江表人,精通文字音义,其特点与道骞颇合,故周说甚可信。《楚辞音》是现存世上最早的《楚辞》写本。朱熹《楚辞集注》序云:“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骞者,能为楚声之读,今亦漫不复存,无以考其说之得失。”可知此书宋时已佚。今存者为敦煌石室的抄本残卷,起《离骚》“驷玉虬以乘鹥兮”之“乘”字,止“杂瑶象以为车”之“瑶”字,共四十八行。此抄本不避隋、唐讳,当为此前写本。残卷不见作者署名,但书中有“骞案”字样,可断为隋释道骞所撰。此书释《离骚》188处,注文96处。用夹注办法,既注音,也释义。此书的价值在于:一为现存最古的《楚辞》本,可从中窥《楚辞》原貌之一斑。以今本《楚辞章句》与此卷相比,其异文多优于今本,故此书在《楚辞》校勘上有很大价值。二是书中有以反切或同音字注《楚辞》字音,可知《楚辞》隋、唐时古读音与楚音。三是在辑佚、考证上有一定价值。书中引郭璞《楚辞注》(已佚),尚引《文释》(当为《释文》,即《楚辞释文》,亦佚)一条,下云“按江之意”字样,据此可推断《释文》作者当为江氏。从中可知隋前关于《楚辞》的某些遗说。此书原抄本被法国人柏里和盗走,现存巴黎国民图书馆写本部。王重民见此抄本,摄成照片寄闻一多。姜亮夫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摄成影片。民国二十九年(1940)昆山赵氏、吴县王氏合辑《庚辰丛编》铅印本。现有台湾大学印《敦煌秘籍留真》本。

猜你喜欢

  • 词话丛抄十种

    十卷。清王文濡编。编者生卒里贯未详,只知曾旅居上海,寄食书圬,善写文章,有以自见。然于倚声之字,则多疏略。所辑各书,未如近人所编《词话丛编》详尽。但亦时有佳构。文濡认为为词之道,易流于华丽空滑,欲反其

  • 问辨牍

    四卷。《续问辨牍》四卷。明管志道(详见《孟义订测》条)撰。此书将其平日与人讲学之书,合为一编,书名取“问以辨之”之义。管志道之学,出于罗汝芳,原本已先乖,末流更甚。其放荡恣肆,显唱禅宗,较之泰州、龙溪

  • 二刻拍案惊奇

    四十卷。明凌濛初(详见《初刻拍案惊奇》)编撰。白话短篇小说集,“二拍”的第二种。每卷一篇,第四十卷《宋公明闹元霄》为杂剧,第二十三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第二十三卷重复,故该书实

  • 阙史

    见《唐阙史》。

  • 周易参同契发挥

    三卷。释疑 一卷。宋俞琰(详见《周易集说》)撰。宋代丹家众多,都以魏伯阳《参同契》为丹经之王。研究《参同契》的道学者,多以彭晓注本承继相传。但各家注本又体例有别,所言不一,使《参同契》一书有失原貌。俞

  • 容春堂前集

    二十卷。《后集》十四卷。《续集》十八卷。《别集》九卷。明邵宝(1460-1527)撰。邵宝,字国贤,号二泉,江苏无锡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许州知州。弘治七年(1494)为户部员外郎,官至户

  • 王太傅集

    二卷。明王越(1423-1498)撰。王越,字世昌,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天顺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进兵部尚书。成化十年(1480)封威宁伯。弘治七年(1494

  • 南康府志

    ①十二卷,清廖文英、伦品单修,熊维典、钱正振纂。廖文英,字昆湖,广东连州人,崇祯十二年(1639)选贡,授南康司理,主讲白鹿洞书院。康熙七年授南康知府。熊维典,建昌县人,进士出身,曾任户科都给事中。此

  • 劝学

    二曰: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

  • 乐类

    据《庄子·天运》篇,孔子所治六经有《乐经》。古文家认为《乐经》亡于秦皇焚书时。今文家则认为乐本无经,仅是附于《诗经》的乐谱,所以《汉书·艺文志》列乐类而不言经,下录《乐记》二十三篇,而于其它五经都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