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歧路灯

歧路灯

清李海观(1707-1790)撰。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河南宝丰县人。他出身于农村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岁时中乾隆元年恩科举人。但在中举之后,科名上并不顺利,从三十岁到四十岁共逢三次会试,皆落第,继而死了父亲,也就绝了此想。五十岁以后,约宦游二十年,从残存诗文推知,行迹近半个中国。晚年在贵州思南府印江县做过一任知县。告归后,到老家新安县北冶镇教过书,亦到北京暂住。八十四岁死于宝丰。主要著作除本书外,还有《绿园诗抄》、《绿园文集》、《拾捃录》等,均未刻板刊世,已散佚。《歧路灯》全书一百零八回,叙明嘉靖年间祥符(今开封市)青年谭绍闻,在丧父之后,受母亲溺爱,如何被同辈浮浪子弟引诱,吃酒赌博,斗鸡走狗,狎尼宿娼,宠娈童,炼黄白,终至倾家荡产,后来回头向善,重新作人的故事。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刻划了二百多个人物,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各具形态,呼之欲出。通过各种人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以及当时社会上的风俗、人情、典章、制度等,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图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故《歧路灯》“是文学作品,又是活生生的形象的社会风俗历史”。(姚雪垠《歧路灯序》)另外,《歧路灯》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如抽签打卦、看相问卜、扶鸾请神、相宅相墓、嫁娶丧葬、官场仪注、科闱规程、戏曲排场、士人晋接礼仪、行业男女穿戴、元霄节看戏观灯以及斗鹌鹑、咬蟋蟀、打秋风等社会风俗,具有较高的民俗学价值。作者运用的民间语辞或方言俚语相当丰富,设意遣辞,多姿多态,既是语言学资料,又可供作家借鉴。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不足取的,它以谭绍闻浪子回头的事例,来进行封建伦理纲常的说教,企图通过这种愚化教育,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显然是腐朽的。《歧路灯》的版本多为清代抄本,回次不等,残缺不一。印本中主要有清义堂本、朴社本、明善书局本,卷数、回次歧异甚多。1980年中州书画社出版了今人栾星校本,此本以一晚清抄本为底本,参照嘉庆以下抄本八种、印本两种缮定,书末附有《校勘说明》,对原著流传及辑校经过交待甚详,是目前最好之版本。

猜你喜欢

  • 准斋杂说

    二卷。南宋吴如愚(生卒年不详)撰。吴如愚字子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再调常熟,解职返归故里。嘉熙二年(1238),经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他精通

  • 鸿桷斋文集初刻

    一卷。清李图(生卒年未详。)撰。李图字少白,山东掖县人。嘉庆孝廉,以保荐签发直隶知县。图雅擅篇什,此仅其文集之刊成者。图肆力于古,学养充然自得。集中计有传、论、辩、议、序、碑记、寿序、墓志铭,都凡二十

  • 尚书解四书

    一卷。清范士增(详见《周易解四书》)撰。是书以《尚书》解四书,其合者,如“及其使人也器之”,解为“无求备于一夫”;“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解为“检身如不及”;“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解为“惟刑之恤

  • 农务化学问答

    二卷。英国仲斯敦(生卒年不详)撰。英国秀耀春口译,清范熙庸笔述。仲斯敦生平不详。《农务化学问答》采用问答形式,论述了植物、土壤、动物之间的关系,植物、土壤、肥料的性质,植物施用肥料的选择,肥料的制造方

  • 贫士传

    二卷。明黄姬水(1509-1574)撰。姬水字淳父,吴县(今属江苏)人。黄省曾之侄。事迹不详。该书是一部记载历代贫士的专著。选录自周至明代初年的贫困士人,共计75人。除传记外,每人还各为赞。然千古以来

  • 仪真县志

    二十二卷。清陆师纂修。陆师,字麟度,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县)人。康熙四十年进士,授知河南新安县,五十六年补知仪征县,后迁至广西道御使,六十一年卒。著有《巢云书屋》、《采碧山堂》、《玉屏山樵》等集。陆氏

  • 古音骈字

    共六卷(《古音骈字》一卷,《续编》五卷)。明杨慎(其生平著述见《奇字韵》)撰,清庄履丰、庄鼎铉(二人生平著述不详)续编。骈字指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其中由两个字记录的单纯词,用字没有一定,只要读音相同或相

  • 诗乐和声

    十卷。朝鲜正祖撰。朝鲜自李朝建国后庙乐讹舛,以后历朝相沿。至正祖时始思复兴古乐。以《律吕正义》、《新法律数》等书为本,参证古今、稽考声乐。后又于奎章阁编纂诗乐之书,赐钟磬琴瑟于内阁,以修正乐学,编成此

  • 史记集解

    一百三十卷。南朝宋裴骃撰。裴骃(生卒年不详),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历史学家。官至南中郎参军。他因为看了徐广的《史记音义》有独见,又认为过于省略了,于是采摘九经诸史和《汉书音义》等书为《

  • 龟川诗集

    四卷。明董绪(约2570年前后在世)撰。董绪,字禹亏,江西乐安人。生卒不详。其少从邹守益、聂豹游,讲良知之学。人称其诗“不求工于声律,而以理趣为主。盖濂洛风雅之流派。”此集由其子刑部尚书董裕初刻于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