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殷墟文字类编

殷墟文字类编

十五卷。商承祚编。商承祚(1902-),字锡永,广东番禺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任中山大学教授。他曾拜罗振玉为师,学习甲骨文、金文。并从事甲骨文、金文及古文物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著有《殷墟文字类编》、《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及考释》、《殷契佚存》、《十二家吉金图录》、《浑源彝器图》等书。此书木刻线装八册。全书正编十四卷,待问编十三卷,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一卷,后附《通检》一卷。第一册包括:王国维序,自序,卷一、卷二;第二册,卷三、卷四;第三册,卷五、卷六;第四册,卷七、卷八、卷九;第五册,卷十、卷十一、卷十二;第六册,卷十三、卷十四、检字;第七册,待问编十三卷;第八册,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前四章。全文依《说文解字》部首顺序编排,每字下皆注明出处、考释来源或加按语。字多存原形。待问编中集疑难字,依形义分卷编排。共收甲骨文单字一千五百七十五字,正编七百九十字,待问编七百八十五字。所收之字是1923年前著录各书。在编排体例、释义上较之王襄编著的《簠室斋殷契类纂》更具有甲骨文字典之性质,在甲骨学中实为甲骨文第二部字典。所用材料有《铁云藏龟》、《殷墟书契》、《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菁华》、《铁云藏龟之余》、《龟甲兽骨文字》六种。各种解释基本上是抄录罗振玉、王国维之说。作者自释者仅十之一二,在书中加上“祚案”二字,以示区别。作者的解释,有的是对罗、王之说加以引申,有的是自己的新说。1923年决定不移轩出版。

猜你喜欢

  • 明人文断

    不分卷。未著撰者名氏。本书皆采掇前人论文之语,抄录而成。所引如《纬文琐语》、《湖阴残语》之类,世已无传,颇有足资考证者。然舛误冗杂,亦复不少。如所引杜牧一条,本是《李贺集序》所言譬贺之诗,而误以为泛论

  • 蛟川先生文钞

    二十卷。清陈继聪(生卒年不详)等编辑。陈继聪,字骏孙,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同治举人。著有《忠义纪闻录》。蛟川代有名贤,宋则沈端宪、黄文洁,号称理学大儒;明则贺克恭、黄门等亦皆道德气节,学问经济,卓绝

  • 唐风楼碑录

    十一种,二十一卷,附录二卷。民国罗振玉(已著录)编。十一种为《西陲石刻录》一卷后录一卷、《吴中冢墓遗文》一卷、《芒洛冢墓遗文》三卷续三卷补一卷、《广陵冢墓遗文》一卷附一卷、《昭陵碑录》三卷附录一卷补一

  • 豫章丛书

    ①三集,二十六种,四十七卷。清陶福履编。陶福履字稚箕,江西新建人。曾主讲友教书院。丛书收江西学者著作二十六种,经史子集均有,分三集。第一集收清黄永年《春秋四传异同辨》一卷等十二种;第二集收清辛绍业《易

  • 吕公实政录

    七卷。一名吕新吾先生实政录。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条)撰。此书,所载均为吕坤历官条约之类。第一卷为明职,第二卷至第四卷为民务,第五卷为乡甲约,均是吕坤任山西巡抚时所作。第六卷为狱政,第七卷为宪约,是吕

  • 陆象山年谱

    二卷。清李绂(1673-1750)撰。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今属江西)人。康熙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治陆王理学,所撰文章对王安石事迹有所辩正。除本书外,尚著有《穆堂类稿、续稿、别稿》、

  • 秘书四十八种

    见《艺苑捃华》。

  • ■古楼汉石纪存

    一卷。清潘祖荫编。潘祖荫,详见《攀古楼彝器款识》条。本书卷端题汉石纪存,书内首为汉沙南候获石刻缩本,次为双钩原本,次为张之洞释文,末为张之洞、吴大澂、王懿荣的考识及潘氏的题识。本书虽署名汉石纪存,而书

  • 言行拾遗事录

    四卷。作者不详。本书前三卷所记述宋范仲淹事迹,皆为行状、墓志所不载者,故曰《拾遗》。大抵采自《实录》、《长编》、《东都事略》、《九朝通略》诸书。而说部中可信者亦予以采录。第四卷记范仲淹子纯琇、纯仁、纯

  • 曲阜集

    四卷。宋曾肇(1047-1107)撰。曾肇,字子开,南丰(今江西建昌县)人。曾巩之弟。治平四年(1067)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龙图阁学士。曾因元祐党籍,被贬为濮州团练副使,安置汀州。卒,追谥文昭。曾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