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浮山县志

浮山县志

①八卷。明许安纂修。许安,河北万全都司龙门卫人。出身监贡。嘉靖十一年(1523)知浮山县。按浮山县志在明嘉靖以前,无可稽考。然嘉靖十一年时,尚有旧志稿抄本,亦不知何人编纂。许安上任后,即取旧志稿,加以订正补遗,遂成,嘉靖十一年刊刻印行。《浮山县志》嘉靖十一年(1523)刻本。该编疏漏仍多,体例甚劣。如卷三官职中,记载的知县,始于明洪武,止于嘉靖,宋元以上,全未搜集记载,该志刊刻印行不久,板多残毁,嘉靖三十七年(1558)重为剞劂,故今流传多是重刻本。②三十七卷。清贾酉、张乾元修,张华、皇甫奎纂。贾酉字灵轩,河北束鹿县人。雍正十二年(1743)举人,乾隆八年(1743)任浮山知县。《浮山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全书三十七卷,三十七类,分为:卷一图考,卷二星野,卷三建置沿革,卷四疆域,卷五城池,卷六山川,卷七关隘,卷八桥梁,卷九学校,卷十公署,卷十一户口,卷十二田赋,卷十三运支,卷十四兵防,卷十五驿传,卷十六封建,卷十七职官,卷十八宦绩,卷十九选举,卷二十材武,卷二十一貤封,卷二十二人物,卷二十三孝义,卷二十四列女,卷二十五流寓,卷二十六仙释,卷二十七风俗,卷二十八物产,卷二十九古迹,卷三十园亭,卷三十一陵墓,卷三十二祠祀,卷三十三寺观,卷三十四祥异,卷三十五兵氛,卷三十六杂志,卷三十七艺文。此编选材精备,义法严整,增补颇为详尽,凡史传省郡各志,有关该县一事一言,悉行载入。如职官一门,旧志知县始明洪武,此志能于府乘暨邑碑碣中,上至宋元,广为搜集,以备稽考。又如浮山县建置沿革,自隋唐迄于清代,数干余年,名易地移,隶属多变更,稽古者,半信半疑。此志能参酌旧籍,考证诸说,以成画一,使人得益不浅。三十四卷。清鹿学典等修,武克明等纂。鹿学典字笠齐,河北定兴县人。同治九年(1870)科优贡。光绪六年(1880)任浮山知县。《浮山县志》光绪六年(1880)刻本,全书三十四卷,该志系赓续乾隆十年(1745)贾志本而作,体例一如贾志。如其凡例云:“是编一檄旧志,略加补订。其有形势未尝变易,事类无可续编者,悉仍旧简,庶几述而不作义。”旧志三十七目,分门别类,已极详备。惟有不能成帙而事类相近的,酌量并于数条,以便简单明了。然该志多系贾本旧版重印,增续及改变的地方用新版刻补。该编分三十四类,将贾志的材武、园亭、陵墓三门附入于选举及古迹下。

猜你喜欢

  • 东光县志

    ①八卷。清白为玑修,冯樾纂。白为玑,奉天铁岭人,曾任东光知县。冯樾,真定宁晋人,曾任东光县儒学教谕。东光县有志书始于明正德间,撰者为邑人廖纪。其后四次重修。白为玑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任知县后,于

  • 陆右丞蹈海录

    一卷。明丁元吉编。丁元吉,镇江(今属江苏)人,生卒事迹均不详。《陆右丞蹈海录》成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主要记载陆秀夫的事迹。陆秀夫字君实,南宋末年著名的抗元大臣,后背负赵昺跳海而死,为国

  • 冬游记

    一卷。明罗洪先(1504-1564)撰。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属江西省)人。年十五,读王守仁《传习录》,觉其甚好,欲拜王守仁为师,因其父反对乃罢。于是拜同邑人李中为师,传习王学。嘉靖八年(152

  • 梅子新论

    一卷。晋梅氏撰。其生卒年、事迹及名无可考。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载,梁有梅子《新论》一卷,失传。《唐志》也没著撰人。唯马总《意林》云,按其书断为晋人,是从书中称扬阮籍而知之,然并无他证。考《隋书

  • 美人书

    见《女才子书》。

  • 二知轩文存

    三十四卷。清方浚颐(1815-1889)撰。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定远人。道光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历官四川按察使,两淮盐运使,广东布政使。著有《二知轩文存》。此集三十四卷,卷一至卷二有论六十二篇,卷

  • 巴塘志略

    二卷,清钱召棠纂修。钱召棠,曾任巴塘粮务嘉善。巴塘为蜀极边,其地粮务为清代置官之始。巴塘有志始于是篇。《巴塘志略》道光二十二年(1842)修,钞本。二卷。按目曰例言、曰通道、曰疆界、曰舆图、曰山川、曰

  • 韵学渊海

    十二卷。旧本题明李攀龙(详见《诗学事类》)撰。唐顺之校。其书前无序例。名曰《新刊增补古今名家韵学渊海大成》。取《韵学事类》、《诗学事类》二书合并而成。可算是伪书又伪也。

  • 王筠校本说文解字篆韵谱

    五卷。清王筠校。王筠生平著述,见《说文句读》。此乃王筠《说文韵谱校》的稿本。王氏以其所得的李雨村刻本为底本,校以翁方纲校本。其篆字之误者,皆据大徐本改之,而别录脱文、羡文于后。韵字错见者,皆注其本字之

  • 六书释义

    二卷。近代李天根撰。李氏生平,参见《说文部首略注》。全书分总论、分论、结论三大节。首为总论,述六书名称次第及诸家之论六书,以及转声通假。次为分论,释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末为结论,总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