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补遗

温疫论》二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1582-1652)撰。吴有性字又可,吴县(今属江苏)人。居太湖洞庭山。崇祯六年(1633),河北、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疫病流行,时医用伤寒证治之不效,死者无数,江南一带“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吴氏目睹惨景,深感“守古法不合新病”,遂推究病源,研讨病理,认真探索,认为患者“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结合其临床体会,于崇祯十五年(1642)撰成此书。全书约五万字。上卷论有原病、温病初起、传变不长、急证急攻、表里分传、热邪散漫、内壅不汗、下后脉浮、下后脉复沉、邪气复聚、下后身反热、下后脉反数、因证数攻、邪在胸膈、辨明伤寒时疫、补泻兼施、神虚谵语、圣少异治论、妄投破气论、妄投补剂论、妄投寒凉药论、脉证不应等。下卷为杂气论、论气盛衰、论气所伤不同、论食、论饮、行邪伏邪之别、论阴证世间罕有、论阳证似阴、舍病治药、舍病治弊、肢体浮肿、感冒兼疫、疟疾兼疫、温疟、疫痢兼证、妇人时疫、妊娠时疫、小儿时疫、调理法、伤寒例正误、诸家温疫正误等。吴氏认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温,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认为外界气候不正常,本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并非必定致人于病不可,“寒热温凉为四时之常,因风雨阴晴,稍有损益。假定秋热必多晴,春寒固多雨,亦天地之常事,未必致疫也。”把感染温疫的病因称之为“戾气”或杂气。这种气我们感觉不到,“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戾气有多种多样,感染不同的戾气,产生不同的病症,“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当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故其气各异也。”各种传染性疾患,亦由这种戾气所引起的。吴氏还比较正确地提出对传染病某些规律性认识,突破了前人的六气致病说,前人认为热病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引起的,而吴氏则认为传染的来源是自然环境和人与人的相互传染。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杂气和人接触不一定都要发病,而是和人的抵抗力及杂气多少有关。“盖有三人,早雾早行,空腹者死,饮酒者病,饱食者不病,疫邪所着,又何异邪?”对疫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也有创见,认为温疫之病,即不同外感热病表证,又没有里证的表现,“邪在膜原”。症见“始则昼夜发热,日哺益甚,头痛身痛,舌上白苔,渐加烦渴,”并因邪气浮越诸经,故可出现头颈痛、腰痛、肋痛、耳聋、寒热、目痛、鼻干不眠等兼证。在治疗上注重“客邪贵乎早逐”的原则及原因疗法。提出温病初起,邪在膜原宜疏祛邪;毒邪已溃,中结渐开,助其汗解;邪八胃腑则攻里通下。吴氏创制的达原饮、三消饮、举斑汤等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应用。总之此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论理细致,对温疫的病因、病理和治疗等方面作了论述,创造了传染病病原学说,此书成为我国第一部温疫病专门论著,使我国医学在传染病学这一学科领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使后来温病学说在治疗措施上采用清凉解毒的治疗方法,为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吴氏的影响下,温病学很快发展起来,并形成了温病学派,清代的叶桂、薛雪等人继续推进发展了这一学派,有关著作《广温疫论》等也相继问世。足见吴氏学说影响极大。清初戴天章曾称:“吴又可先生,贯串古今,融以心得,著时行温疫一论,真可谓独辟鸿蒙,揭明于中天矣。”《清史稿·吴有性传》中评价说:“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吴氏尚有《伤寒实录》已佚,又有《温疫合壁》一书为清人王嘉谟增删补辑而成。有清初刻本、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仙佛奇踪

    四卷。明洪应明(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仙佛奇踪》四卷。《仙佛奇踪》是记佛老二家故事的书。前二卷记仙事,后二卷记佛事。首卷载老子至张三丰六十三人

  • 闲博录

    一卷。撰人不详。书中主要记述古人格言及达观保生之事。卷中有一条,称吾乡沈持要詹事今年已八十有三,耳目聪明等。持要为南宋沈枢之字,沈枢为湖州德清(今属浙江)人。据此,该书似为南宋湖州人所撰。但书末又有二

  • 观易外编

    六卷。清纪大奎撰。作者易学出于刘牧《易数勾隐图》,而参以邵子先、后天之说。此书开卷为天地摩荡图、河图洛书、先后天表里诸图,次为后天七日来复、乾坤会合出震、先天左旋右转、月体本无盈亏、子半悬象诸图,再次

  • 论语解义

    二十卷。清凌鸣喈撰。鸣喈有《尚书考疑》已著录。是书排斥杂说,是为激烈。对两汉儒生的恪守师说大加赞同。而对宋代理学,尤其是《四书集注》大加贬斥,认为其侮圣毁贤。四书中多用汉注,参考皇疏。有先下己意再以旧

  • 诒晋斋法书

    十六卷。清成亲王永瑆(1752-1823)书,钱泳(1759-1844)汇刻。永瑆,清宗室,封成亲王,乾隆第十一子,号少厂,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永瑆工书,出于二王,临摹唐宋各家,尤法赵松雪,造诣

  • 远镜说

    一卷。旧题汤如望纂。汤如望亦名汤若望。明天启入中国时,初名汤如望,入清后改名汤若望。然天文乃科学中最古之学,先惟恃算之法;远镜发明以后,可以眼力测之。则此远镜关系天文学者至巨。是编前有天启六年若望自序

  • 虚斋集

    五卷。明蔡清(1453-1508)撰。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少从朱玭学,以善《易经》出名。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官至江西提学副使,因忤宸濠,乞致仕,起南京国子监祭酒,命刚下而卒,昭谥文

  • 明世学山

    四十一种,五十一卷。明郑梓编辑。郑梓字野洲,明中叶嘉靖时江苏武进(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其人曾受学于名儒唐顺之,为光扬百家之言而编辑《明世学山》五十种,丛书荟萃上自洪武、下至嘉庆近二百年间贤士大夫

  • 晋书

    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579-648)等撰。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进士,后任秦王李世民王府记室,协助筹谋统一,取得地位,官至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后封为梁国公。《晋书》是官修史

  • 月令通考

    十六卷。卢翰撰。卢翰字子羽,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明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官衮州府推官,著有《易经中说》四十四卷、《签易》(又名《中庵签易》)一卷。该书有自序,称其因见家塾有《事亲》一书,因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