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游南岳记

游南岳记

①一种,清金之俊撰。金之俊(1593-1670),字岂凡,又字彦章,号息斋。明万历进士,官至兵部侍郎,明亡,降清,仍任原官。曾疏请下蠲租诏安抚民心,并荐明官丁启睿等多人。顺治二年(1645),条陈疏通漕运之议。历工、兵、吏部尚书,授中和殿大学士。康熙初致仁。著有《金文通集》。是记先修谒庙礼者,皆循官仪,履芒鞋,曳竹杖,行至5里,至玉板桥。宝善庵,有老僧从石罅中出迎,高三尺,状如山猴,八十一岁,扪萝如飞。至飞来船,是蜀僧所据小庵,题匾称“筏庵”,足称嘉会。夜宿上封寺,观日月上升,导游羽衲击节称快,言游山望得日者十不得一,望得月者百不得一,而望月兼望日者,尤从来稀有奇遇。过翠公岩,行薛萝深处,为三十余年游履经历的罕至之地,若非天特假以胜览,抑三生蹄有前缘。是记所纪游迹,至详且悉,用笔清健,词无烦冗,允推杰作。唯惜此记不记其年月。记述屏去兴从,策蹇作山游状,及未谓迈岳庙,屈指游境,十未二三,欲再商问奇处,忽一邮卒持公牒来,遂带星而归。据《湖南通志》载;明熹宗时,金之俊官佥事分巡下湖道,故金之俊此游南岳,当在明天启年间。② 一卷。清潘耒撰。潘耒(1646-1708),字次耕,号稼堂。吴江(今属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康熙时举博鸿学,授检讨,参与纂修《明史》。著有《遂初堂诗文集》。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携其甥陈周纶、表侄吴勖初同游南岳。踏雪登祝融山,投宿上峰寺,夜半月上,披衣起视,光景奇绝。清晨眺望,千峰万岭,一白无际,深沟大壑,处处平填,枯树变作琼林,荒棒化为瑞草。鼓勇气登绝顶,俯视山下,融成一片,七十二峰纵横高下,如琼台瑶岛,出没于白银涛浪之间。昔日诗人王冕,大雪中赤脚上会稽山顶,瞪目叫绝,谓世界为白王合成。而祝融山高会稽山十倍,故当胜之。言生平观雪,无逾此者,观此景胸怀之清快,读之令人神往。历来记衡游者甚多,皆山川风日,千象万千。所之景既罕见,所得之趣也自异,状雪如此奇绝,未曾有过。而潘耒善于描绘。唐以前名贤无至此者,杜少陵望而未游,韩退之仅至山麓,宋代朱熹、张栻,始登祝融,元明之后也无几人,潘未来南楚,至古人所不及之地,专为游观,并作此编。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③ 一卷。清罗泽南撰。罗泽南,参见《游天井峰记》。道光十八年(1838)秋,罗泽南偕陈子乔游南岳。行两日至其山麓,阴雨骤注,咫尺晦冥。诘朝云开,祝融忽现天际,旋露旋灭。山路崎岖,半心亭小憩,上则云深不可测,经羊肠屈曲,瀑布奔流,怒下万仞,其险可怖。秋日云气五色夺目,历境恍惚,不可名状。偶见一岫,以为凌绝顶,奋登而上,则闻钟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仰不见其处。攀跻达上峰寺,云忽划割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夜半大风忽乍,殿宇铁瓦欲飞,啸视云散,遂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远览宇宙,一目万里,全然无蔽。以上数景,乃岳之常态,也是罗泽南所见独到之处。此游遍访岳中昔贤曾游之幽洞异岩,以尽其细者。此书收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

猜你喜欢

  • 说文解字篆韵谱

    五卷。南唐徐锴(其生平著述见《说文解字系传》)撰。是书是为《说文解字》作的音序检字表,是与《说文系传》相配的。它取许书所收释的一万零五百一十六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类编次而成。凡小篆皆有音训,其无音训者

  • 汉魏石经残字叙录

    一卷(排印本)。王献唐(1897-1960)、屈万里(1907-1979)合著。王献唐,名琯,字献唐,后以字行,山东日照人。1929年任山东图书馆馆长,搜罗乡邦文献及钟鼎彝器、泉币、钵印、封泥、石刻、

  • 黄帝阴符经

    一卷。旧题黄帝(生卒年不详)撰。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传说炎帝扰乱各部落,黄帝受各部落拥戴,率领各部落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省)

  • 玉岑山慧因寺志

    十二卷。清李翥编辑。慧因寺,为东南大刹,创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吴越王钱镠时,马鸣之教,流入东土。第五传至晋水,疏释华严经义。高丽国王子僧义天,慕名前来乞为弟子,晋水示寂。高丽国进贡二座金塔。时

  • 莱芜县志

    二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张梅亭修,王希曾纂。张梅亭字雪安,邑人,进士出身,光绪末年任礼部主事。王希曾字景沂。张梅亭见莱芜志失修二百余年,卷籍散佚,文献无征,深恐一邑掌故年久湮没,即于暇日搜集资料,考其山

  • 易理寻源

    三卷。清张步骞撰。作者认为“阴阳之理蕴于河图。故羲之画卦,本于河图”,故“说易必溯源于河图而后可。”全书分三卷。卷一论易例本于河图,共十九则。如九六、大小、内外、中正、往来、吉凶、承乘、比应、君子小人

  • 礼纬斗威仪

    一卷。清马国翰辑。马国翰生卒年及事迹未详。该书仅十九条,书内容为谈论帝王应运兴起,持五德转移、天人感应之说,实为荒诞不经。其书称:君以何运而称王则天以相应物象感应,并且人民的相貌也具备相应的五行特征。

  • 佚礼扶微

    五卷。清丁晏撰。丁晏(1793-1875)字柘堂,江苏山阳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平生精研经学训诂,笃好郑学。辑《禹贡集解》三卷,对《诗经》之郑笺、“三礼”之郑注研究尤深,认为孔疏曲解郑学,因之

  • 五十家唐诗

    不分卷。未著编辑者名氏。本书所收自唐太宗、玄宗始,下至储光羲止,计五十家诗。于各家之诗分古体、近体厘定,也刊载赋数首。其间,一般都有原序,似从旧本录入。据考,华亭徐献忠曾编有《唐诗一百卷》,而《五十家

  • 于湖词

    三卷。宋张孝祥(1132-1169)撰。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今属安徽和县)人。其生平详见《于湖集》(辞目)。此书又名《于湖先生长短句》、《于湖居士乐府》。宋史《艺文志》载其词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