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湖南通志

湖南通志

①一百七十四卷,首一卷,清陈宏谋、杨廷璋修,范咸、欧阳正焕纂。陈宏谋(1696-1771),原名为陈弘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初授吏部郎中,乾隆间历任浙江、云南、江苏、陕西、江西、安徽、河南、福建、甘肃、湖南、广东、广西各省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以及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三十六年因病致仕,刻苦自励,治程朱之学,著有《培远堂全集》等。杨廷璋,时任湖南布政史。范咸,字浣浦,归安人,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欧阳正焕,字竹淦,衡山人,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乾隆二十一年(1756)陈宏谋任湖南巡抚后,布政使杨廷璋倡议创修湖南通志,并请之于陈。陈欣然同意。遂聘范咸、欧阳正焕主纂。未几,陈转任陕西巡抚。陈以志未成,携稿之秦,审订集成,惓惓之心,实为可贵。乾隆二十二年(1757)《湖南通志》终于成书,并刊行。《湖南通志》乾隆二十二年刻本,全书共一百七十四卷首一卷,分为三十七门,依次为星野、沿革、舆图、疆域、山川、城池、关隘、津梁、堤堰、公署、户口、田赋、蠲恤、积贮、矿厂、学校、典礼、秩祀、风俗、物产、兵防、驿传、理苗、藩封、职官、选举、名宦、人物、列女、流寓、古迹、陵墓、寺观、仙释、祥异、艺文、拾遗。此志体例有所创新。旧例天章汇叙卷首,以尊圣制,然其并非不易之体。今则就各门内所奉谕旨,以次分载,庶免挂漏。此志记事详,凡关“吏治民生之大计,以至土俗人情之细微”,皆“搜辑不遗余力”。而一些显示湖南特点之事,则更详加叙述。如湘西生熟苗人杂处,历代叛、服靡常,因特立理苗一门,将自来不靖之由及怀柔之首,广稽备述。堤堰乃湖南特重,则别立一门,详述水利工程沿革变化。此志除卷首有总序外,各门均有小序,述本门之要旨,其征引有据,要言不烦,行文亦优雅,实为佳品。后人称此志记述详实,体例得当,其某些部分,如《山川》、《职官》、《选举》等,甚至优于全志。② 二百一十九卷,首三卷,末六卷,清巴哈布、翁元圻修,王煦、罗廷彦、袁名曜、张家榘等纂。翁元圻字凤西,浙江余姚人,进士,时有文名,曾任湖南布政使。王煦,上虞人,曾任甘肃爱渭县知县。罗廷彦,衡山人,曾任翰林院庶吉士。袁名曜,湖南宁乡人,曾任翰林院侍读。张家榘,湘潭(今湖南湘潭县)人,举人。翁元圻任湖南布政使时,以乾隆前志创修已逾六十年,亟应续辑,备湖南一方掌故,爰请于总督马慧裕、巡抚巴哈布。获准后,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冬设局,聘王煦、罗廷彦、袁名曜、张家榘等人主持纂辑事。历四年而书成。《湖南通志》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共二百一十九卷,首三卷,末六卷。分为四十四门,依次为星野、舆图、建制沿革表、建制沿革考、疆域、山川、城池、关隘、津梁、堤堰、公署、户口、田赋、蠲恤、积贮、矿产、钱法、盐法、学校、典礼、祀典、兵防、驿传、兵事、苗防、藩封、职官、选举、名宦、人物、列女、流寓、仙释、方技、风俗、物产、祥异、古迹、陵墓、祠庙、寺观、艺文、金石、丛谈。此志卷首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诏谕,但御制诗文仍编入各门,并非完全拘泥于旧惯例。《星野志》中用西法详细列出全省郡县经纬度数。《舆地志》中以画方计里之法绘出总图及各分图,亦颇精确。《建制沿革表》和《建制沿革考》于古今因革纤悉靡遗,有令阅者不倦。《山川志》遵一统志例,引据山经水志,分县条例,并附辑名贤之诗文记叙足资考证者。《苗防志》首为总记,志其峒砦,次按代编年,详书边事。《风俗志》于楚风之外更博采汉宋诸家所记苗语旧俗。似此皆显示辑纂者别具卓识。又如《艺文志》之遵四库书目,分列经、史、子、集四部。《金石志》搜稽宏富,而其记载,断制仍见谨严,较为符合通志体裁。综观全志,分门别类繁而不杂,附列兼收,约而悉当,是为名著。③ 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清李翰章、卞宝第、庞际云修,曾国荃、郭嵩焘、李元度纂。李翰章(?-1899),字筱泉,又字筱荃。安徽合肥人。曾任湖南永宁、益阳、善化知县。咸丰初年为曾国藩主持湘军粮台,历任江西吉南赣宁道、广东督粮道、按察使、布政使。同治四年(1865)迁湖南巡抚,率兵进攻太平军李世贤部,镇压贵州苗民起义。同治六年后历授江苏巡抚,署湖广总督、四川总督等。光绪八年(1882)丁忧去官。十四年起授漕运总督,次年改两广总督。二十一年反对巡抚马丕瑶革除闱姓赌博捐,为舆论所不满,借疾去官。卞实弟(?1892),字颂臣,江苏仪征人。咸丰举人。历官浙江道监察御史,顺天府尹。同治五年(1866)出任河南布政使。次年擢福建巡抚。光绪八年(1882)授湖南巡抚,曾捕杀哥老会首领云璈等人。次年署湖广总督。十一年还任湖南巡抚。奏准裁汰绿营兵额以节饷需。十四年擢闽浙总督兼管福建船政。十八年因病解职。庞际云(?-1884),字省三。直隶宁津(今属山东)人。咸丰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入曾国藩幕台参与镇压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湘军攻占南京,升江宁盐巡道。八年署两淮盐运使加按察使衔。光绪十年(1884)署湖南巡抚,旋调云南布政使。有《十五芝山房文集》。曾国荃,详见光绪《山西通志》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年更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官至广东巡抚。曾任驻外公使。后以讲学和著书终其一生。其纂辑方志有《湘阴县图志》和《湖南通志》。其认为纂辑志书“非徒以资考证,实亦经世之学”,被后人誉为有识之见。李元度(1821-1887),字次青,又字笏庭,与天岳山樵,又与超然老人,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官至贵州布政使。其博学能文,所著《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均为佳作。其纂辑的志书有《南岳志》、《平江县志》和《湖南通志》。此志于同治七年(1868)开局纂辑,十三年(1874)成稿,光绪五年(1879)开雕,十一年(1885)刊行。《湖南通志》光绪十一年刻本。全书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分为十五门。一地理(舆图、沿革、分野、晷度、疆域、水道、山川、关隘、古迹、陵墓、风俗),二建置(城池、公署、津梁、堤堰),三赋役(户口、田赋、蠲恤),四食货(积贮、盐法、钱法、矿厂、权税、物产),五学校(学官、学额、书院),六典礼(仪节、祀典、祠庙),七武备(兵制、驿传、苗防、兵事),八封建(始封、嗣封、名谥),九名宦,十职官,十一选举(制科、进士、举人、五贡、世爵、世职、荐举、军功),十二人物(耆寿、义勇、技术、列女),十三方外(寺观、仙释),十四祥异,十五艺文(经部、史部、子部、集部、金石)。别以杂志附卷末,其又分为纪闻、述异、摭谈和辨讹。此志所引诸书,皆具列原文。标列出典,颇为精详。书中间有按语,以参考同异,亦均典赅可取。《武备志》叙水师、乡团事甚详,皆因湘军崛起兵制为之一变,其事其人尤多可记者。《人物》、《艺文》搜采宏富,文多而不伤于繁。郭嵩焘、李元度名家手笔确实不凡。该志尚有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流行于世。

猜你喜欢

  • 尚书隶古定释文

    八卷。清李遇孙撰。李遇孙字金澜,浙江嘉兴人,岁贡生,生卒年不详。宋薛季宣《书古文训》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中,且被认为“以古文笔画改为今体,奇形怪态,不可辨识。”李遇孙则因《宋史·艺文志》有孔安国《

  • 补妒记

    八卷。宋王绩(生卒年不详)撰。王绩,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平事迹不详。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知王绩因为古有宋虞作《妒记》,不传,特予以补缀,以成此书。全书共八卷,第一卷至第六卷记商周以来至五代末

  • 左传旧疏考正

    八卷。清刘文淇(1789-1856)撰。文淇字孟瞻,仪征(今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经学家。嘉庆二十四年优贡生,为侯选训导。贯穿群经,对《左传》用力尤勤。唐孔颖达《五经正义》行,汉魏六朝诸儒说经之书逐渐

  • 论语江氏集解

    二卷。晋江熙撰。清马国翰辑为二卷。熙字太和,济阳(今山东济阳)人。为兖州别驾。《隋书·经籍志》载《集解论语》十卷,为江熙所解。《旧唐书·经籍志》载《论语》十卷,也是江熙作《集解》。《新唐书·艺文志》中

  • 律吕正论

    四卷。明朱载堉(见《乐律全书》)撰。是书扫除古法,独出新意。朱载堉认为《史记》称黄钟八寸十分一,约十分为寸。《管子称九九以是生黄钟,约以九分为寸。从汉代京房、刘歆开始以九寸为九十分,以空围相乘得八百一

  • 太常因革礼

    一百卷。欧阳修(1007-1092)等奉敕撰。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杰出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甲科进士。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熙宁初,对王

  • 尚书近指

    六卷。清孙奇逢(详见《读易大旨》)撰。《尚书近指》一书前有自序,认为《尚书》以“主敬存心”为纲。故其注解,多从经文中阐发此义,而不甚诠释字句。而此旨蔡沈《书集传·序》早已明言之,则奇逢此书不过是敷衍蔡

  • 周忠介公遗事

    无卷数。清彭定求(1645-1719)撰。彭定求字勤止,号访濂、南畇,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进士,官至翰林侍讲。学术近出汤斌,远尊王守仁。平生著述甚丰,除本书外,尚著有《阳明释

  • 稼溪诗草

    二卷。清黄维翰撰。黄维翰(生平见《稼溪文存》条)。诗集共二卷,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2)至民国九年(1920)年。魏元旷跋云:“读申甫所存诗,皆身世悲忧之作,盖申甫虽好论诗,而非专力欲以诗名者,故其

  • 湖南通志

    ①一百七十四卷,首一卷,清陈宏谋、杨廷璋修,范咸、欧阳正焕纂。陈宏谋(1696-1771),原名为陈弘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初授吏部郎中,乾隆间历任浙江、云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