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瀛奎律髓

瀛奎律髓

四十九卷。元方回(1227-1306)撰。方回生平详见《续古今考》辞目。是书选唐、宋两代之诗,分四十九类,所录皆五、七言近体,故名律髓。自序称“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曰瀛奎。其大旨为排斥西昆而主张江西倡为“一祖三宗”之说,一祖者为杜甫,三宗者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其说以生硬为健笔,以精豪为老境,以练字为句眼。宋代诸集多有不传于后世者,均赖是书以存之。当时遗闻旧事,是书所采最多,其议论可取者不一而足。此书在清代有两种版本,一是石门吴之振刊本,注作夹行,前载龙尊《序》,述传授源流至详。一为苏州陈士泰所刊,删其圈点。有明建阳、新安刊本、康熙壬辰吴之振校刊本、李约斋刊纪文达评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纪文达刊误本等。

四十九卷。元方回(1227-1307)编。方回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今属安徽)人。此集为唐、宋二代律诗的汇编,所取尽五七言近体。自序称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五星聚奎之义,故名集《瀛奎律髓》。创“一祖三宗”说,即选诗原则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其说以生硬为健笔,以粗豪为老镜,以炼字为句眼,颇不谐于中声。”(《四库全书总目》)宋代诸人律诗多赖此集以存。而注释中多载有轶闻旧事,可补史阙。厉鹗作《宋诗纪事》,多于此书取材。有清康熙间石门吴之振刊本,注作夹行,旁有圈点,前有龙遵序,记载传授源流;苏州陈士泰刊本,删去圈点;乾隆间纪昀评点卢氏广州刻本等。

猜你喜欢

  • 仪礼石经校勘记

    四卷(石经汇函本)。清阮元(1764-1849)撰。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著有

  • 避水集验要方

    四卷。明董炳(生卒年不详)撰。董炳字文化,号怀鹤,泗州(今江苏宿迁东南)人。董氏继承家传秘方,分类编撰而成此书。因当时淮水泛滥,董氏避居楼上以成是书,故以“避水”为名。此书成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

  • 华光梅谱

    一卷。旧本题为宋代僧人仲仁撰。仲仁,僧,号华光长老、华光道人,与黄庭坚(1045-1105)同时代,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住衡州(今湖南湘水一带)华光山。华光长老酷爱梅花,方丈之内植梅数株,每当花开之

  • 释人

    一篇。清孙星衍撰。孙星衍生平著述,见“尚书今古文注疏”。《释人》专释人自胚胎以至成人,以及人体各部分之称谓。不仅可为博物之资,对医学研究亦有价值。是篇收在《问学堂集》,有《平津馆丛书》本、《四部丛刊初

  • 春秋楚地答问

    一卷。清易本烺(详见《易解呓通》)撰。该书对春秋时楚地加以考证,自设问答,计有汉阳诸姬国在何地;今之安陆属汉东何国、何以名郊郢、治此地者何官;澨、雍澨何在;若、敖二字何解;汉东之国随为大,其次为谁;随

  • 绿窗吟草

    一卷。杨琼华撰。杨琼华,生卒年不详,字瑞芝,汉军人,廉访杨重英之女,举人姚明新之妻。清代诗人。此书刊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书前有凡例、行状,有袁枚所作序言,有蒋士铨、李元叔、吴逢圣、汪中等及小姑

  • 文献大成

    见《永乐大典》。

  • 悔少集

    三卷。清厉鹗(1692-1752)撰。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别署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次年试进士不第。乾隆元年(1736)荐举博学鸿词,以答卷

  • 友石山人遗稿

    一卷。元王翰(1333-1378)撰。翰字用文。其先西夏人。元初徙居江淮。累官至江西福建行省郎中。陈友谅将其留居幕府,授潮州路总管,兼督循、梅、惠三州。友谅败,浮海抵交趾,不果。屏居于永福观猎山。明洪

  • 汉原陵秘葬经

    十卷。无撰者姓名。据书前作者自序所述,称自己因遇楼敬先生,得其所传“阴阳书”三本,并称其书用之甚验,直指休咎之理,出生入死遁甲之法,乾兑坎离迁宅之方,辨年月日加临运式。作者还自称因暇日述斯文五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