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百川学海

百川学海

一百零一种,一百七十七卷。宋左圭编辑。左圭字禹锡,别号古鄮山人,浙江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失考。汉扬雄《扬子法言·学行》有“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之句,丛书之命名即取义于此。这是仅存于今的宋人汇刊书,一般认为,丛书之刻即始于此。本书按天干分为十集,甲集收唐钟辂《前定录》等十种,乙集收宋李元纲《厚德录》等十种,丙集收宋苏轼《东坡先生志林集》等十种,丁集收宋王栐《宋朝燕翼诒谋录》等十种,戊集收宋李廌《济南先生师友谈记》等十种,己集收宋周必大《淳熙玉堂杂纪》等十种,庚集收宋苏辙《苏黄门龙川略志》等十种,辛集收宋高似孙《子略》等十一种,壬集收宋高似孙《骚略》等十种,癸集收宋史绳祖《学斋占毕》等十种(此据陶氏影宋摹补本,共一百零一种,常见本为一百种)。其中以唐宋名贤著述为主,间有晋代及六朝书,绝大多数为《四库全书》各部所著录。左圭自序中说:“余旧裒杂说数十种,日积月累,殆逾百家。虽编纂各殊,醇疵相半,大要足以识言行,裨见闻,其不悖于圣贤之指归则一。”又说:“人能由众说之流派,溯学海之渊源,则是书之成,夫岂小补。”本书之辑虽在《儒学警悟》之后,但收书种类既多,而又未经删削,保持了大量古籍的原貌,因而历代都颇受学界推重。后明吴永续为《续百川学海》,明冯可宾又续为《广百川学海》,都说明本丛书影响之大。本书已无宋刻原本,有明佚名重辑明刊本,收书一百零二种;有明弘治中无锡华氏刊复宋本及民国十年(1921)上海博古斋影印华氏本,收书一百零一种。民国初年,武进陶湘得到宋咸淳间刊本之残本,据华氏复宋本补入所残缺部分,并于卷后注明,影刻传世,即为现今通行的民国十六年(1927)陶氏影宋本。

猜你喜欢

  • 秋灯丛话

    十八卷。清王棫撰。王棫字凝斋,福山(今山东福山)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曾任湖北当阳天门知县。《秋灯丛话》为笔记小说,系作者多年见闻累记而成。与同类笔记不同的是,该书不甚涉及重要人

  • 中庸讲义

    二卷。清朱用纯(详见《大学讲义》)撰。是书首有自序。前半部申发“中”字义居多,后半部阐明“诚”字义居多。而“中”与“诚”都本于天,见于吾心。故要保此“中”,必须戒惧慎独。“诚”是实理,以实心而实此实理

  • 春秋左氏古义辑说长编残本

    三卷。清王绳生撰。绳生里贯、生平事迹不详。该书已经残缺,今仅存第一卷至第三卷,所释仅限于隐公。体例大体上先录《左传》原文,而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陆德明《经典释文》音义附注于下。然后掇拾周秦以来各家

  • 史砭

    二卷。明程至善撰。程至善,字于止,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西)人,著有《史砭》。此书记载起于三皇,迄于宋代。大多都是论两汉时代,其余朝代则较少。书中很多部份都是迂阔之论调,但偶有新意。例如岳飞得金牌之召,当

  • 明诗别裁集

    十二卷。清沈德潜、周准合编。沈德潜(生平详见《古诗源》条)曾编选《唐诗别裁集》。旨在上续唐人。沈德潜认为《明诗选》、《明诗综》、《列朝诗集》三书各有偏颇,于是合诸选本及“前贤名稿,别而裁之”,删其浮艳

  • 竹书纪年集证

    五十卷。清陈逢衡(详见《逸周书补注》)撰。正文四十九卷,卷五十为《补遗》;卷首《凡例》、《叙略》、《集说》,不入卷数。逢衡以孙晴川、徐文靖两家纪年文书尚未精当,乃旁搜博采,细为诠释。始以群书订《竹书》

  • 尚约居士集

    无卷数。明萧镃(?-1464)撰。萧镃,字孟勤,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人,生年不详。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景泰三年(1452)以祭酒学士入直内阁,加太子少师、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

  • 读易汉学私记

    一卷。清陈寿熊撰。惠栋曾著《易汉学》,论述汉儒说易源流,但作者认为惠氏著作于汉学源流方面虽略具规模,但考证实疏。于是作此书以补正之。比如惠氏认为朱子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二用”即用九用六是错误的,而

  • 南华真经

    见《庄子》。

  • 丛刻三种

    十卷。不著编者姓名。收《再生纪略》二卷、《哭庙纪略》一卷、《觉觉哉笔记》七卷。《再生纪略》作者陈济生甲申年(1644)入京,时值李自成入京,清兵入关等明末国变,这里追记其事而成该书。《哭庙纪略》记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