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知足斋诗集

知足斋诗集

二十卷。《目录》一卷。《续集》四卷。清朱厓(1731-1806)撰。朱厓字石君,号南厓。北京大兴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改庶吉士,授仁宗学,宫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正。于经术无所不通。是诗集以年为序;起自乾隆十五年(1750)终于嘉庆八年(1803)。其内容卷一、辑《万寿诗用韩愈南山诗一百韵》、《送陶挥五同年之官楚南》等三十首;卷二、辑《圣驾东巡恭谒》、《梦陆古修钧二首》等二十五首;卷三、辑《题外舅陈雨霖先生冒雨寻菊图二首》、《观韩集有感作此自警》等四十九首;卷四、辑《题锺韵圃同年遗照》、《钦乃歌十首》等四十三首;卷五、辑《寄仲君兄并示儿锡经》、《送傅太守之任柳州二首》等一百三十二首;卷六、辑《易京城》、《白沟河》等八十八首;卷七、辑《岳忠武王墓》、《论管仲》、等八十一首;卷八、辑《双江行》、《读华元化先生传》等四十九首;卷九,辑《五代会》、《大雪分韵得在字》等五十九首;卷十、辑《答龚子性存三十韵》、《漫与十八绝》等九十七首;卷十一、辑《读左氏传五十五首》、《舟中望罗浮用东坡韵》等七十三首;卷十二,辑《寄武缘缘刘同年编修定逌》等一百零一首;卷十三、辑《桐城道中》、《信宿毫州示李牧廷仪》等六十八首;卷十四,辑《集诗示静厓》、《拟郭璞游仙诗九首次韵》等六十四首;卷十五、辑《春明录别图送张子白之官镇蕃》、《蕃剑行次崇如相国韵》等六十二首;卷十六、辑《瞑眩》、《侄孙澄选馆纪恩示子孙》等二十九首;卷十七、辑《元旦恭纪》、《今夕》等五十一首;卷十八、辑《张三营》、《八崖口》等六十二首;卷十九、辑《读笥河诗钞》、《读后汉书》等一百首;卷二十、辑《香山行馆燕巢》、《回园居》等一百零四首。续集亦以年为序,起自嘉庆九年(1804),止于十一年(1806)。其内容,卷一、辑《澄江翁河歌》、《恭和御制仲春经筵元韵》等四十四首;卷二、辑《独游极乐寺》、《上元即事》等五十八首;卷三、辑《恭和御制昭陵后马歌元韵》等三十四首;卷四、辑《蒙赐明程嘉燧溪山小景谨题》等六十五首。是书传世者有清嘉庆十年(1805)刻本。

猜你喜欢

  • 才人福传奇

    二卷。清沈起凤撰。其生平见《报恩缘传奇》条。本剧写张幼于放诞不羁,与苏州名妓李灵云狎,有终身约,居李家,开一店,出招牌曰:“百病不医,专医诗病。”一日唐寅、祝允明来访,谈及佳人,唐称道其伯母婿沈道宗之

  • 箐斋读书录

    二卷。明周洪谟(详见《群经辨疑录》条)撰。此书前有正德二年(1507)陈亘作的引词,称此书“是文安先生精神心术所在,羽翼经传,阐明意义,最为精切。惜篇帙首尾俱未载姓氏,恐岁久传疑,敢引其大略于端。”此

  • 禺山文集

    一卷。《诗集》四卷。明张含(1479- 1565)撰。张含字愈光,又字用光,号禺山,永昌卫(今云南保山)人。正德二年(1507)举人。著有《禺山文集》。张含学出于李梦阳。又与杨慎最契,故诗文皆为杨慎所

  • 四六话

    二卷。宋王铚撰。王铚字性之,自称汝阴老民,汝阴(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绍兴初,官迪功郎,权枢密院编修,曾被诏为京官,罢归后每日吟咏,学者称雪溪先生。著有《侍儿小名录补遗》(已著录)。《雪溪集》等

  • 鸣鹤余音

    八卷。彭致中编。据书原题彭致中为“游仙道人”,生卒年、里籍等均不详。又据朱存理《野航存稿》有此书跋,则彭致中应为明人。是集凡八卷。集中辑录自唐迄元未道士新填之词。其中多为方外之言,寄托幽旷之意。与文人

  • 天理主敬图

    一卷。清代冉觐祖(1636-1718)撰。此书以绘图形式来讲明“天理、性道”的学说。全图上标“天理”二字,来说明“性道”的重要,中间列有“存养、省察、讲学、力行”四项,来说明“体道”的作用,下写有一“

  • 周易系辞精义

    二卷。旧本题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条)撰。当初,程颐作《易传》,没有涉及《系辞》,该书集诸家之说以补其缺。但取舍并不精审。陈振孙《书录解题》引《馆阁书目》,认为该书是伪托吕祖谦之名,而实非吕氏所作。

  • 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

    二十一种,二百六十七卷。清钱大昕撰。全书收经部一部,史部十五种,子部四种,集部一种(为《潜研堂文集》五十卷《诗集》十卷《诗续集》十卷)。其中史部《廿二史考异》、子部《十驾斋养新录》、集部《潜研堂文集》

  • 四书小参

    一卷。附问答一卷。明朱斯行撰。斯行字道之,署籍西陵(今湖北黄冈县西北)。是书以禅理说经,慧舌澜翻,时生妙悟。其中有说理极精,足以补旧训之不及。如解“格物”,谓“格训至,亦有潜孚之意。如远人格,君心格,

  • 太古堂集

    二卷。明高宏图(?-1645)撰。高宏图,字研文,一字子犹,号斋,山东胶州人。生卒年不详。生年不详。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福王时为东阁大学士。南京破后,不食而死。事迹具《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