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正义

礼记正义

六十三卷。汉郑玄(127-200)注,唐孔颖达(574-648)疏。玄字康成,北海郡高密(今山东高密)人,汉代经学大师,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曾入太学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后游学归里,聚众讲学,从者数百千人。因党锢事被禁后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用今文经说,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称为郑学。著有《六艺论》、《驳五经异文》等。孔颖达字冲远,河北衡水人,唐代名儒。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后补太学助教。入唐,首馆秦王府文学馆学士,累迁国子博士,给事中。贞观三年(629)与魏征等人修成《隋书》,授为散骑常侍。后与颜师古、贾公彦等人奉诏主编《五经正义》。《礼记》又称《小戴礼》、《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共十二卷四十九篇。是为《仪礼》之附庸,以解释与补充其经义,为孔子门徒所写。初无定本,至汉时戴德选辑为八十五篇,世称《大戴礼记》。后戴德之侄戴胜又精录戴德本中四十九篇,合为十二卷,也称《小戴礼记》。迨玄为之作注,其书乃大行于世。郑玄之注,全面总结了汉代以前之《仪礼》研究,广征博引,采众家之说,不拘派别,无门户之见,凡可用之说尽收其中,是为清以前《礼记》研究最具权威之作,经学史上亦据有要位。郑注之后,诸儒群起为《礼记》作疏,唐以前诸疏见史者,南朝有贺循、贺玚、庚尉之、崔灵恩、沈重、皇侃诸人;北朝则有徐道明、李业兴、李宝鼎、侯聪,熊安生诸家。入唐,仅存有皇侃、熊安生二家。皇疏较为详备,但悖于郑注者居多;熊疏又多引外义,疏文欠精要,且多有违背本经者。贞观中,敕孔颖达等修《五经正义》,颖达乃以皇疏为本、熊疏为辅,相互参稽,各取所长,剪除蔓芜,撮取机要,修成《正义》。于疏中力主郑说,不免附会之处。然综观全书,词富理博,证据详悉,堪称集大成之作,亦为《礼记》研究之重要参考。郑注与孔疏分别为二十卷和七十卷,初皆单行于,约在南宋绍兴年间,两书始为合刊,析为六十三卷,并称《礼记注疏》,为研究礼学之必读著作。宋刻本藏北京图书馆,此外传本颇多,除《通志堂经解》本,通行本为各种版本之《十三经注疏》本。

猜你喜欢

  • 韩非子

    见《韩子》。

  • 备倭记

    二卷。明卜大同撰。卜大同。字吉夫,秀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由刑部主事历任湖广按察司佥事。任上剿灭蕲、黄盗匪,因功升布政司参议。又因平定苗乱之功,擢福建巡海副使。其

  • 千古辨疑

    七卷。明陈锡(生卒年不详)撰。陈锡,字南衡,天台(今属浙江省)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此书为辨证经籍疑义而作,其中天文一卷、地理一卷、诗一卷、书一卷、律吕一卷、春秋一卷。《四

  • 大学原文集解

    一卷。清胡清瑞(详见《论语赘说》)撰。是书首有清瑞自序,驳先儒错简之说,均言之成理。题曰集解,不过对郑孔注疏《朱子章句》各采其善,也间及《孝经》、《孟子》。以孝释明德,释亲民,引《孝经》“爱亲者不敢恶

  • 太极会通

    六卷。翟衡玑撰。翟衡玑,湖南武冈人。其余不详。此书之说似受道家影响颇深。综观全书之旨,乃“以太极为会归,以图书为大用。而以礼乐为治世之根本。天地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发端在礼乐。故治平之术,礼乐为先”

  • 馌■室诗草

    一卷。冯婉琳撰。冯婉琳,生平不详,字佩,山西雁门人,冯习之三女,董香之妻。(《山西通志》作二卷,洪洞董文粲之妻)。此书列入《山石丛书》初编之中,书后有韩坰、张籁所作跋语,共二十三页。此书有民国十四年(

  • 恶姻缘

    见《醒世姻缘传》。

  • 左粹类纂

    十二卷。明施仁(生卒年不详)撰。施仁字宏济。嘉靖戌子举人。本书将《左传》中所记之事,分门编辑。共分十五门,成为一本类事之书。

  • 守山阁丛书

    一百一十种,六百五十二卷。清钱熙祚编。钱熙祚字锡之,金山(今江苏镇江)人。生卒年不详。清代藏书家,善长校勘古籍。道光初年,钱熙祚得张海鹏《墨海金壶》残版,并增补五十六种,成此丛书。钱氏因张海鹏所刊抉择

  • 说文解字索隐

    一卷,补例一卷。清张度(生卒年不详)撰。张度字叔宪,又字吉人,号辟非,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张氏以不知六书不得谓之识字,不知《说文》之例不能明《说文》之谊,作《六书索隐》以求识字,作《说文补例》以求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