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释注

礼记释注

四卷。清丁晏(1794-1875)撰。丁晏,字俭卿,又字柘堂、柘康,号石亭居士,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清代著名经学大师。道光元年(1821)恩科举人。丁晏为人清廉,富有公心,曾为救灾疏浚河道,修建公共用房及其它公众事务积极筹款捐资,耗时费力,毫无怨言。曾极力赞成严禁鸦片,1843年因抗英屡有功勋,加侍读内阁中书衔。丁晏自幼聪颖,好学深思,博览群书,熟稔经籍。他无门户之见,主张以汉学通宋学,“汉儒正其诂,诂定而义以显,宋儒析其理,理明而诂以精,二者不可偏废。”(《读经说》),见地颇为公允。阮元任漕督时,以汉易十五家发策,丁晏逐条对万余言,江藩称其摭群籍之精要,阐汉义之奥妙。一生致力于学术,著述颇丰,约有五十种著作流传。其中二十三部汇编成《颐志斋丛书》,其它或收入别的丛书或单独刊行。其著说主要有《尚书余论》二卷,《禹贡解释》三卷,《毛郑讲释》四卷,《郑氏诗谱考证》一卷,《诗考补注》三卷,《拾遗》一卷,《三礼释注》八卷,《左传杜解集正》八卷,《史记毛本正误》一卷,《北宋汴学纂隶二体石经考》一卷,《颐志斋诗谱》四卷,《汉郑君(玄)年谱》一卷,《日知录》校正一卷,《百家姓韵语三编》一卷,《日知录》校正二卷,等等,不胜枚举。《礼记释注》书首有丁晏自序云:“庚辰之秋,自都还里,杜门却扫,取《礼记》四十九篇,紬绎读之,因据《唐石经》,及卫正叔《集说》,校正经注,订补讹说。古注质奥,孔疏所不能评者,复旁考诸书,疏其疑滞,自秋徂冬,共积得若干条,藏诸箧衍。壬午夏斋居多暇,始取旧蒿,编录成帙。题曰《礼记阐注》。刘君孟瞻曰:贾公彦《仪礼》《周注》疏皆称‘释曰’,谓释郑注,今予亦解释郑意。何不曰释注。余韪其言,遂易今名。”末题作“壬午四月二十五日,准安山阳丁晏自序”。是书卷一,自《曲礼》至《月令》,卷二自《文王世子》至《大传》,卷三自《少仪》至《坊记》,卷四自《中庸》至《丧服四制》。后为续录,又续录,三续录,四续录。丁晏是书以形声训诂为主,旁征博引,阐明郑玄释义,时有己见,亦多创新。如“桥”,郑注“桥”为桔槔,丁晏引《庄子》、《淮南子》、《说苑》诸书,证明郑义之确。又如“稷日明粢”,丁晏引《续汉书·祭礼志注》,桓帝祠恭怀皇后,祝文中有:“明粢”一词,以此驳孔颖达疏引王劭“无此一句”之论断。又如《续录》内,对《礼记》是否六国时作多作考证。丁氏云,《史记正义》载:《乐记》为公孙尼子作,陆德明《经典释文》亦引刘献说,《缁衣篇》亦为公孙尼子作,孔颖达《礼记正义》谓《檀弓》篇在六国时作。并以仲梁子是六国时人为证。《王制》篇推郑玄注,亦当在赧王之后。《中庸》篇为子思所撰,《鲁穆公师》、《三年问》是荀子所著,又楚兰陵令、朱娄、穆公皆六国时之君子。郑注《杂记》,引逸礼别录,亦是齐宣王时人。以之为证,记礼者当始于六国,而后汉儒尊崇之,承袭光大。后世以为汉儒记礼,而指斥六国为纵横。此说颇确,益自孔子记录发扬诸经后,到战国时期,得到孟子、荀子的传袭,又传至伏生、后苍、申公诸儒,以此流传下来。如果不是孔子弟子及六国儒生转相传袭,孔子所述之礼必将泯灭无遗。是书于《大学》、《中庸》亦有所释,对王肃否定《中庸》的说法予以驳斥。笃守郑注之法,予以发扬光大,诚郑注之功臣也。此书有咸丰二年(1852年)聊城相以增海源阁《六艺堂诗礼七编》刊本。光绪十年(1884年)蛟川张寿荣《花雨楼丛抄续抄》刊本。

猜你喜欢

  • 大学阐要

    一卷。清张恩霨撰。恩霨其人详见《论语论略》条。是书首有恩霨自序二首,题名为“阐要”,意在与注疏家逐字解释不同。大意为孔子《孝经》体用兼备,其要惟语曾子,曾子传孔子之道,故于《大学》以明其宗旨。其解释“

  • 蒙阴县志

    ①八卷。清刘德芳纂修。刘德芳字受公,河北文安县人。监生出身,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蒙阴县知县。蒙阴,以境内蒙山而得名。汉置蒙阴县,晋齐以后省,元皇庆中复置,隶沂州,明、清因袭未改。《蒙阴县志》创修

  • 山谷刀笔

    二十卷。宋黄庭坚(1045-1105)撰。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人。其生平详见《山谷集》条。是集乃其所著尺牍。共二十卷。按年编次。其中,庭坚初仕至任馆职期间四卷,居忧时所作三卷,在黔州时所作

  • 孝经旁训

    一卷。清孙传澄修订。孙传澄字对涧,浙江宁波人。是书经文作大字,注作小字,列于经文之旁。“广扬名”章下附古文“闺门”一章。“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谏诤、感应、事君、

  • 瑞安县志

    十卷,首一卷。清张德标修,黄征文、王殿金纂。张德标字玉衡,渭南人,荫生出身,嘉庆时任瑞安县知县。黄征文,字平甫,余姚人,瑞安县训导,候选知县。此志为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卷首为图。卷一舆地志,目

  • 席氏读说文记

    十五卷。清席世昌(生卒年不详)撰。世昌字子侃,常熟(今属江苏)人。关于此书的成书经过,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载:“子侃得惠校《说文》本(即《读说文记》)而善之,欲推广其义例,作《说文疏证》,草创未就

  • 益智录

    二十卷。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解》)撰。本书记录自周迄明圣贤名人言行,叙事之后附以论断。其中明人居三分之一。孙承泽出于东林党人门下,故本书所记明万历至天启间诸人传尤详。其间不免有门户之见。有清康熙刻本

  • 历代名臣奏议

    三百五十卷。明永乐十四年(1416)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黄淮(1367-1449)明浙江永嘉(今温州市)人,字宗豫,洪武进士,授中书舍人。成祖即位,召时称旨,引为顾问。永乐二年(1404),入直文渊

  • 仪礼管见

    三卷。清褚寅亮(1715-1790)撰。寅亮字搢升,号鹤侣,长洲(今江苏长洲)人,乾隆十六年(1751)赐举人,官至刑部员外郎。书首有王鸣盛序大抵称,治《仪礼》之人极少,盛传于世者只有敖继公之书。而敖

  • 士纬

    一卷。三国时吴姚信(生卒年不详)撰。关于姚信的生平事迹,文献记载甚略,知其为名家,另有《周易注》一书。收录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经要部类中。据《隋书·经籍志》载:“梁有《士纬新书》十卷,又姚氏《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