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宋吕本中(1084-1145)撰。吕本中原名大中,字居仁,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云著之曾孙,人称东莱先生。绍兴进士,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因忤秦桧被罢官,后提举太平观。卒赐谥文清。其诗法出
一卷 本书为元冯子振(1257-?)与释明本(1263-1323)唱和诗集。冯子振号海粟,又号怪怪道人。攸州(今属湖南)人,官承事郎集贤待制。明本,俗姓孙,号中峰,钱塘(今属浙江)人,居吴山圣水寺。明
一卷。清俞樾(详见《周易评议》撰。《春秋》经与《左传》原本各自为书,晋代学者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将经传合而为一,分《左传》之文于经文之下。而《左传》之文本来就不是每年各一篇,往往一篇中有几件事,一
六卷。清王凤九(约1662年前后在世)撰。王凤九,字而轩,莆田(今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举人。知涉县,捐筑水堤。抗上,辞官而归。家居著书三十年,晚年尤多发明。本集仿笠泽丛书之例,故名曰汇书。集中
无卷数。清王源(1648-1710)撰。王源字昆绳,号或庵,大兴(今属北京)人。早年任侠,喜谈王霸、兵略及前代典章制度,曾从魏禧学古文,认为“《左》、《史》、昌黎之外,无足重者”,后参与修《明史》,撰
不分卷。清李嵩仑撰。是书首有嵩仑序。称“就白文读之,兼读《集注章句》,简滥繁以求实义”,又称“程朱读四书,或总论,或分段,注中略具,其中又有虚实之分。依此意以读白文,私为圈点、角记、分段、勾画以读之,
无卷数。清华玉淳撰。其生卒年不详。玉淳字师道,号澹园。金匮(今江苏省无锡县)人。清代学者。为诸生。曾从著名经学家顾栋高游,研读经史,究根穷源,兼长历算。著述除《禹贡约义》外,尚有《孝经通义》、《澹园诗
一卷。清毛奇龄撰。毛奇龄详《仲氏易》条。该书毛氏自称嵩山庙市高笠先生所传,辽东贺钦之孙秘授,实为毛氏自撰。二程、朱熹曾改《大学》古本,后王阳明、陈确、刘宗周等确定古本,大致恢复其原貌。毛奇龄以古本攻朱
见《临证指南医案》。
一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刊版后,朱氏曾亲自校勘,又补八百余条,书于简端。光绪八年其子孔彰校刻遗书,仍依十八部录补订之文,别次一编,使习者易于检校。是书辑入《朱氏群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