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治准绳》。
①分内外篇。《内篇》六卷:《外篇》三卷。清陈澧撰。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学者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今广州市番禺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官河源县训导,后为广州学海堂学长
十卷。清陈鳣(1753-1817)撰。鳣字仲鱼,浙江海宁人。著有《经籍跋文》一卷、《对策》六卷、《续唐书》七十卷、《六艺论》一卷、《说文正义》二十卷、《说文声系》十五卷。是书卷首有阮元作的序,还有鳣的
见《水浒传》。
五卷。清吴焘撰。吴焘,字子明,云南保山县人。清光绪进士。是书为宣统元年(1909)其任吉林提法使时所编。卷首为谕旨奉折,卷一为司署,下为写真类、文牍类、章程类,有司署职员经费及省城全部经费各表卷二为审
无卷数。清蒋家驹(详见《尚书义疏》)撰。此书以胡安国《春秋传》之说为蓝本并融入自己的看法,然而既未能避免胡《传》牵强苛刻的弊病,作者自出之新意也往往流于穿凿臆断;且作者理路似欠明晰,多有“后文每事示讥
一卷。清张方湛撰。方湛字玉川,江苏吴江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此书所记为明杨廷枢(1595-1647)事迹。廷枢字维斗,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解元,复社成员。清顺治四年(1647年
见《亢仓子》。
四卷。清吴一蜚(生卒年不详)辑。吴一蜚,字汉章,福建长泰人。好学能文,善满汉书,颇为时人推重,康熙二十一年中进士。该帖成于康熙甲申(1704),共四卷却未分次序,收苏书十余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伪迹,如《
六卷。清朱凤森(1776-1832)撰。朱凤森,字韫山,临桂(今广西桂林)人。嘉庆进士。著有《韫山六种曲》。韫山诗原共九卷,旧刻于京师。然岁久散佚。今分体编为六卷,拟古及乐府各体一卷一百一十首;五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