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粤匪纪略

粤匪纪略

①一卷。清姚宪之(?-约1857)撰。姚宪之字涤山,浙江余杭(今临平镇)人,由监生报捐官山东长清县丞。咸丰三年(1853)升宁阳知县。这正是太平军北伐进入直隶,接着北伐援军义进入山东的时候。他根据《黄生才供词》、《邸抄》,再参以见闻成书,题为《粤匪南北滋扰纪略》,叙事到当时李开芳退守冯官屯。咸丰五年(1855)二月,姚宪之调任莱阳知县,继续编写,年底结稿付刻,题名《粤匪纪略》,内容叙述到太平天国北伐军最后在冯官屯失败,以及这年十月长江战场的情况。书中记述太平军进入湖南前的情况多有失误,自湖南以下情况大体属实。该书有北京图书馆藏《蛮氛汇编》抄本,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节录本。②一卷。清萧盛远撰。萧盛远生卒年和籍贯均不详。他原为江西莲花厅照磨,后随和春由广西至江南大营,办理文案,保至监司大员,任安徽庐凤道道员,是清政府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的重要幕僚。同治二年(1863),他以十年经历及见闻著成此书,并呈曾国藩。该书记事起道光三十年(1850),迄咸丰十年(1860),包括这期间的永安、武昌之战,南京、扬州、镇江、上海之战,黄河流域及长江上游之战,江南大营两次溃败和太平军克苏、常等,比较真实地记录了清军绿营兵对抗太平军的过程。其中太平军永安突围、攻克武昌、二破江南大营的经过,以及和春陷庐州的战事,多为它书所不载。由于萧盛远几次被参奏撤职,官场失意,所以书中对绿营将领以及和春多所暴露,有助于人们了解统治集团的内幕。该书有北京修绠堂藏抄本,《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据以收录,中华书局1961年出版。③一卷。清张晓秋撰。张晓秋生卒年不详,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该书成于咸丰五年(1855),记述太平天国人物、官职、钱粮和各项制度等。书中分二十三小目:逆首、从逆、军制、贼众、女众、贼粮、火药、城守、贼营、水战、陆战、水营、土营、木营、织营、贼情、冠服、杂制、贼目僭名、贼目杂职僭名、洪逆处贼目、杨逆处贼目、陷江宁时十二僭丞相等。附录有:各省义民谋同应未成被害录;记夏家铣草四海之内有东王诗。该书是研究太平天国军事制度的重要资料,有咸丰五年(1855)稿本。

猜你喜欢

  • 孔子集语

    三卷。南宋薛据(生卒年不详)编。薛据字叔容,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浙东常平提举。林德旸《霁山集·二薛先生文集序》称“薛氏世学盖三百年,玉成公学于慈湖杨敬仲,刊华据实,犹程门绪余,以弓冶授其子叔容。

  • 木天禁语

    一卷。元范德机(1272-1330)撰。范德机字亨父,一字范椁,清江(今湖北恩施)人。以荐举为翰林院编修官,后任福建闽海道知事等职。范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与虞集等齐名。其诗多为描写个人日常生活及应酬之作

  • 此事难知

    二卷。元王好古(详见《医垒元戎》)撰。王氏对仲景之学推崇备至,同时亦推崇其师李东垣的伤寒之论,于是乃著此书光大东垣之学,元至大元年(1308)撰成此书。此书集东垣医学论文、医学理论。专述东垣之绪论,于

  • 二家诗抄

    二十卷 清邵长蘅(1637-1704)辑。邵长蘅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武进(今属江苏)人。长蘅性颖悟,束发能诗;弱冠既以古文辞名。客游京师,与施闰章、汪琬、陈维崧、朱彝尊等交往甚密,时相唱和。应顺天乡

  • 慈溪县志

    五十六卷。清曹砺成修,杨泰淳、冯可镛纂。曹砺成曾任慈溪县知县。杨泰亨,翰林院检讨,慈溪县人,同治四年进士。冯可镛,慈溪县人,国子监学正衔拣选知县,咸丰元年举人。此志光绪十四年修,稿本。全书五十六卷。分

  • 禹贡郑注释

    一卷。清焦循(见《尚书补疏》)撰。此书为焦循专门阐明班固、郑玄之学者。清人说《禹贡》者,以胡渭《禹贡锥指》最为详尽。胡渭认为,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对于华阴之太华山、雩县之沣水,上雒之熊耳,蒲阪之雷首

  • 推春秋日食法

    一卷。清施彦士(详见《春秋朔闰表发覆》)撰。该表据嘉兴人徐发所订天元历理,推断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共三十四次。该书收入作者所著《求己堂八种》中,有道光十二年(1832)刊本。

  • 四书札记

    ① 四卷。清杨名时撰。杨名时事详《周易札记》。此书为杨读《四书》之所记。《大学》不标古本之名,亦不显言古本、改本之是非,而皆用李光地《大学古本说》之成论。其以“格物”为明善,不取王守仁格庭前竹子之说,

  • 彝陵州志

    八卷,清鲍孜修,徐同功纂。鲍孜,字禹思,辽东人,恩荫,官彝陵州知州。徐同功,字以中,湖北京山人,官彝陵州学正。州志自弘治知州陈宣修纂后,崇祯间知州俞彦重辑,今佚不传。康熙四年(1665),鲍孜知州事,

  • 中国美术

    二卷。英国人布洒耳撰,戴岳译。布洒耳,生卒年不详,为北京英国公使馆医师,在中国居住三十余年,留心于中国艺术,归国后承英国教育部之命,编撰该书。《中国美术》分上、下两卷,共十二篇。其中上卷记石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