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红楼梦

红楼梦

清曹雪芹(1715-1763)撰。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省丰润县,一说为襄平(今辽宁省辽阳)人。他的先世本是汉人,但很早就入了满洲正白旗内务府籍。他的家庭,从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三代都世袭江宁织造达六十年之久,家势鼎盛,气派极为显赫。曹雪芹的家庭除了是个“百年望族”之外,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诗礼之家”。他的祖父曹寅工诗词,喜书法,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并著有《楝亭诗抄》等著作。曹雪芹的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豪华富贵的生活,但好景不长,其父因事受到削职、抄家的处分,家道衰落。在他中年时,家境已经很穷困,住在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有关曹雪芹的生平事迹,留传下来的材料很少,我们只能从一些零星记载和他好友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人的酬唱诗篇中,得知他工诗善画,多才多艺,性格豪放,嗜酒健谈。在写作《红楼梦》时,家庭生活已经很穷困,写到第八十回的时候,因贫病无医,再加上爱子夭折,以至伤痛过度而死。《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续作。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乾隆时中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主要写的是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为贾母所钟爱,林黛玉失恃,寄居外祖母家,迄于黛五死和宝玉出家。全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史、王、薛四个大家庭为背景,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兴衰没落过程的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整个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包括皇权、官僚、科举、宗法、婚姻、文化、教育制度以及维护这些制度的礼教法规,伦理道德观念,并通过政治上的腐败、道德上的堕落,经济上的崩溃,儿孙的一代不如一代等现实,揭示了那一时不可救药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同时,它又对生活中积极、进步的一面,对那些反抗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叛逆者,特别是违背了封建礼教的爱情,给予了热情的歌颂。贾宝玉、林黛玉等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对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要求,闪烁着初步的民主主义精神。《红楼梦》既是一本小说,又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宗教的还是皇宫贵族的、乡村民俗的都无不逼真地展现在作品中,人们可以通过它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了解、研究中国的封建社会。《红楼梦》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除了通常所说的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之外,它还有一些令其它小说相形见绌的艺术特色。首先,曹雪芹创造性地吸收和运用我国书法、绘画、雕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手法,巧妙地将它们融汇于他所描写的人物或场景之中,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致使《红楼梦》令人百读不厌,成为中国小说艺术的顶峰。其次,《红楼梦》一反以前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传统思想和写法,避免了人物性格的绝对化,毫无讳饰地如实写出人的复杂性。再次,细节描写特别出色,它写了许多家庭生活琐事,善于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揭示生活的意义。第四,高度艺术化的语言。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形象化,写景语言的诗意化,叙述语言的形象化,描绘语言的抒情化,俗谚口语的大众化等方面。《红楼梦》把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为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艺术影响。但小说流露出的色空观念和“补天”思想,都表现了作者的时代局限。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根据曹雪芹的原意,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结局。但又添写宝玉中举、出家为僧和贾府复兴、桂兰齐芳等情节,却违背了曹雪芹的意愿,削弱了原书的反封建意义。《红楼梦》的版本可分两大系统,一是手抄本,一是印刷本。手抄本系《红楼梦》问世后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前,以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流传。这些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砚斋、松斋和畸笏叟等人的评语,书名亦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称“脂评本”或“脂本”。脂砚斋,姓名不详,但是《红楼梦》最早的评论者,从评语看,他与曹雪芹关系十分密切。评语对研究《红楼梦》的生活依据、创作过程、写作技巧和曹雪芹的家世、生平情况,有一定参考价值。脂砚斋评八十回本,是《红楼梦》最早的本子,比较接近原著。现存脂评《石头记》计有十一、二种,主要有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前两种本子已残缺不全,只有庚辰本比较完整。印刷本系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将传抄的八十回本和高鹗续的四十回合在一起,以活字版排印出来,从而结束了《红楼梦》的抄本时代。此书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补遗订讹”重新排印,上述两个本子通称“程高本”,前者为“程甲本”,后者便是社会上最流行的“程乙本”,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本子。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行的版本,便是根据“程乙本”,再参照其它重要版本,经今人启功注释,周汝昌、周绍良等校订标点而成的,是目前最好的注释本。

猜你喜欢

  • 南岳图志

    一卷。明吴懋材撰。吴懋材,生平不详。南岳志,明时已有数种。吴懋材以其卷帙浩繁,篇什冗富,不便随身携带,因摘其大要,汇为一编。《南岳图志》乾隆刻本,共一卷。兹篇删削旧志多有不当处,应芟而未芟者甚多。如云

  • 圭塘款乃集

    二卷。元许有壬(1287-1364)等撰。许有壬字可用。汤阴(今属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进士及第。官至御史中丞,中书左丞。同见《至正集》)等撰。至正八年(1348),许有壬既致仕归,以赐金得康

  • 书蔡传附释

    一卷。清丁晏撰。乾隆中叶以后,清代学者普遍重汉学而轻宋学,对于南宋蔡沈的《书集传》十分冷落,不过不少学者仍袭用蔡沈之语而不自知。此书则对于蔡沈的《书集传》中解释较好者,全部标了出来,比如《舜典》,今文

  • 诗式

    一卷。唐释皎然(约760前后在世)撰。生平见《抒山集》(辞目)。此集前半部总论诗法,其后则以“十九字”为诗体分类,以“不用事”、“作用事”、“直用事”、“有事无事”、“有事无事,情格俱下”五格来论诗。

  • 筹海图编

    十三卷。明郑若曾(1503-1570)撰。若曾字伯鲁,号开阳,昆山(今属江苏)人。嘉靖初贡生,曾师大儒王守仁,与归有光、唐顺之等交谊密切。入胡宗宪幕,协同平定浙江倭寇,有功于当世。是编与《江南经略》(

  • 绣吟楼诗钞

    一卷。清谭紫璎撰。谭紫璎,生卒年不详,原名德馨,字凤芝,江西德化人,谭萃清之长女,蔡泽春之妻,清代诗人。此书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入嫏嬛别馆《国朝闺阁诗钞》第九集。共收诗十四首。

  • 诗声类

    十二卷。分例一卷。清孔广森(1752-1786)撰。广森字众仲,另字撝约,号轩,曲阜(今属山东)人,孔丘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后父母丧,以哀卒。广森曾受学

  • 四书本旨

    三十三卷。清韩逢吉撰。逢吉,字旋元,鄢陵(今河南鄢陵)人。著有《周易易简注》、《礼记辑要》、《传道秘录》、《河洛解》、《格物记》、《行习录》、《偶得录》、《顾諟录》等书。是编凡《大学》一卷,《论语》二

  • 诗学权舆

    二十二卷。明黄溥编。明有两个黄溥。其一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著有《简籍遗闻》。此黄溥,字澄济,自号石崖居士,江西弋阳人。生卒年不详。正统年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是书兼收各体,各为注释。书中分为名格、

  • 周翰林近光集

    三卷。《扈从诗》一卷。元周伯琦(1298-1369)撰。伯琦字伯温,号坚白居士。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博学多才。累官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监察御史。元顺帝时,伯琦以文章知遇,出入宫廷。于是裒录所作。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