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义杂记

经义杂记

三十卷,《叙录》一卷。原名《经义杂识》。清臧琳(详见《郑氏六艺论》)撰《经义杂记》三十卷,臧庸(1767-1811)撰《叙录》一卷。此书取杂记汇编的形式,内容精深,见解独到,考证细致,颇受学界重视。清经学家钱大昕撰序,称作者“实事求是,别白精审,而未尝驰骋其辞,轻诋先哲,真儒者之学”。谢章铤在《附言》中,认为“其书虽剖是析非,而不为已甚之辞,且未尝集矢于宋儒,是尤其学养之粹也”,称赞此书开“乾嘉学派”之先河。段玉裁《序》,认为作者在王肃私改《诗》、《礼》二经,以此驳难郑玄这一点上,考证细致,推现隐情,澄清了经学上的许多疑问。这一观点不很正确。比如段诗序所举“承天之宠世”、“牺尊象尊”、“衷窈窕”、“南风之计”、“中春会男女”、“好是家啬”这些条目,作者都褒扬郑玄,贬抑王肃,其实亦有王肃对而郑玄错者。在《诗·大雅》“维此王季”条目下,臧琳尤其把这一观点大加发挥。臧琳认为,王肃注《毛诗》,将此条写作“文王”是因为《毛诗》郑玄笺是“王季”,王肃喜欢与郑玄作对,所以反而根据另外三家误本,来修改毛氏正经,使世间浅薄之人看了,一定认为王肃本《毛诗》与另外三家、与《左传》相合,《毛诗》郑玄笺作“王季”是错误的。臧琳的这一观点虽然被阮元采入所著《毛诗校勘记》,但是,更多治经之人和治经之书,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台拱《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都认为本就应该写作“文王”。另外,《礼记·乐记》引用《诗经》“莫其德音”十句,郑玄作注说,“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可见郑玄所见之本也是写作“文王”的。而臧琳于此心存不公,因人废言,说“肃之伎俩心术,自唐以来无能知之者,我不得不痛切倡言之”,此说大概就是段玉裁所谓“尤推见至隐”。另外,《经义杂记》一书原只有标目,未分门类,检索不便,是为一缺。谢章铤将此书合为十七类,《十三经》外,有《大戴礼》、《音训》、《杂论》三类,《春秋》独立成为一类。谢氏此举,弥补了此书的不足。《经义杂记》最早的版本是清嘉庆四年(1799)臧庸刊本和拜经堂刊本,其后又有家刻本、学海堂本,(补)学海堂本十卷,《清史稿艺文志》亦已著录此书。

猜你喜欢

  • 佛国记

    晋代竺法维(生卒年不详)撰。竺法维,很可能是晋代来华的一天竺沙门。所作《佛国记》一书,早已亡佚。《通典》卷一百九十三、《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八十三、《水经注》卷一、《高僧传》卷二,均有引自《佛国记》一书

  • 尚书补阙

    一卷。清华长卿辑,并作集注。此书名“补阙”,是指补《泰誓》。卷首有华长卿自序。在自序中,华长卿说:“(汉)武帝时,民有得《泰誓》者,献之,合于伏生之书,并列于学官。今世所谓古文者,乃梅赜之伪书,非孔壁

  • 周易经典证略

    十卷。清何其杰撰,何其杰字俊卿,山阳人,同治甲子(1864)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据此书凡例:“纯以他经解此经。或籍证子史诸集,皆与易义词异而义同者,或时有采辑解易各家注释,则列入夹注中。”故凡经史子集

  • 家传太素脉秘诀

    见《太素脉秘诀》。

  • 喁于馆诗草

    一卷。清丁毓瑛(生卒年不详)撰。丁毓瑛,字蕴如,江苏宜兴人。丁俊卿之女。左白玉(1820-1856)(字小莲)之孙媳。汪雪芬之子常熟言敦源之妻。清代诗人。世代书香,是清代一门三代能诗者,在闺阁中作为佳

  • 龙龛手镜

    四卷。辽释行均(生卒年不详)撰。行均字广济,俗姓于氏,通小学。此书是一部按部首和四声两相结合排列的字书。卷首有辽圣宗统和十五年七月一日燕台悯忠寺(即今北京法源寺)释智光(字法炬)序。智光认为有了这部书

  • 读篆臆存杂说

    一卷。清吴锦章撰。参见《六书类纂》。吴氏认为,古文大篆已久亡佚,幸赖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稍见三代六书遗意。然而自东汉至今近两千年,许书已非原貌,有展转传写讹脱者,有后人凭臆妄增者,甚至有一字分为几字声

  • 咫进斋丛书

    三集,三十五种,九十二卷。清姚觐元编。姚觐元字彦侍,生卒年不详。道光年间举人,官至广东布政使,著作有《大叠山房诗集》。姚觐元继承家学,收辑整理古籍,对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搜采更多,并且多为罕见的版本

  • 江苏海塘新志

    八卷。清蒋师辙撰。蒋师辙,江苏上元县(今南京)人,由拔贡以知县分安徽,署无为州知州。《江苏海塘新志》光绪江苏官刻本。共八卷。卷一为图。总图,州县全图六,而工段各图均附于本州县图之后。卷二为表。职官表,

  • 毛诗古韵

    五卷。清牟应震撰。此书前有张鹏序及作者自序。作者以为古韵久亡,春秋以后之书,不能作为春秋以前的证据。于是求之于《诗》,故是书以《诗》为主,《诗》合用者则合之,不合者则分之,旁及者则通转之。计分《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