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老子注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战国时韩非虽有《解老》、《喻老》二篇,但不是逐句释解全文。传说西汉刘向雠校群书,校定《老子》为二篇八十一章,《上经》三十七章,《下经》四十四章。但无注本流传。河上公《老子注》一书,分《道经》、《德经》上下二篇,逐段逐句注解经文。其注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为要旨,阐释道为天地之本始,提倡以道治国、以道立身、以身导民;以清静无为、道德化民之治为上;认为修道于身、于家、于乡、于国,都各有其益而无害;认为理想的君主应为万民之父母,公正无私,为民兴利除害;主张守身修道,反朴归真。后世学者研究《老子》,对河上公其人其书争议较大。关于河上公其人,一是据《史记·乐毅传赞》,称战国时有河上丈人,授黄帝老子之学予安期生,几传而至盖公,盖公被曹相国请为师,因而认为河上公为秦人。二是据晋葛洪《神仙传》,称河上公结草为庵于河之滨,因以为号,精研《老子》,时汉文帝推崇道家,常遣使往求讲解《老子》经义,授素书《老子道德章句》二卷予文帝,因而认为河上公为汉文帝时人。三是据文体认为另有东汉人假托其名。关于其书,有学者据《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和章句体产生于东汉,认为西汉无河上公《老子注》而欲废之。有的学者据《随书·经籍志》录有《老子道德经》二卷,题“汉文帝时河上公注”,题下注云“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因而认为有两河上公,各有《老子注》,今所传是汉文帝时河上公书。现代学者考证,河上公注本三国时已流行,因而认为此书作于东汉章句盛极之时,此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河上公《老子注》实出于汉,是现存最早的《老子》注本。其《注》文笔简古,为民间流派之楷模。道教学者引其文,常称“混元道德经”,对于道教文化影响颇深,对于后世研究《老子》,也是难得的史料。现存宋麻沙刘氏刻本,明《六子全书》本,明《道藏》本,清《增订汉魏丛书》本,民国八年(1919)《四部丛刊》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经》),清《四库全书》本。②二卷。魏王弼(226-249)撰。王弼,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王弼少年即享盛名,好老氏,通辨能言,曾在何晏手下任尚书郎。后来因曹爽、何晏在政治上的失败而受牵连,被罢官免职,而后病死,年仅二十四岁。王弼在短暂的一生中,著述甚丰,主要有《老子注》、《老子指例略》、《道德略归》、《周易注》、《周易穷微》,还有《论语释疑》等。《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真经注》、《玄言新记道德》、《老子道德真经注》、《集注老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其内容并无区别,只有或为二卷、或为四卷之差。汉代研究《老子》的学者,曾受崇于汉初,被黜于武帝以后。虽然刘向曾以官学地位编定《老子》篇章,但他未能深入研究,也无注本。其以前的研究史料多已亡佚。其后有庄尊《老子指归论》、河上公《老子注》二书流传于民间,不受官方重视。王弼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相沟通,合称为三玄,创魏晋玄学之源流,他作《老子注》,又开官学流派之先河。他运用简畅的语言,抒发己意以阐述《老子》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他贵无主静,把道解释成无,认为道是无的称谓,无是天地万物的本始。他提出“天地虽广,以无为心。”等玄之又玄、无中生有之说。认为有和无的根本是无;动与静的根本是静。认为有起于无,动起于静;天地万物都是有,是有都动。他主张无为而治,但不考虑历史条件是否允许。王弼《老子注》与河上公注本相比,在经文及章序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也与古《老子》相距较远,注文中也难免偏颇之处。尽管如此,后世依王弼注本研究《老子》的学者仍然很多。其注本与河上公《老子注》并行于世,是目前流传较广、成书较早、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高的古注之一。现存明《道藏》本、明《三子合刊》本、清《子书百家》本、清影印《古逸丛书》本,皆标名《道德真经注》,都是四卷本;明《中都四子集》本、清《四库全书》本,都标名《老子注》;明《合刻周秦经书十种》本、明《三经晋注》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民国年间《百子全书》本、《四部备要》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诸子集成》本,皆标名《老子道德真经注》。③四卷。见吕惠卿《道德真经论》。

猜你喜欢

  • 皮子文薮

    十卷。唐皮日休(834-883)撰。皮日休字逸少,又一字袭美,号鹿门子,醉吟先生,襄阳(今属湖北省)人。咸通进士,官至太常博士,翰林学士,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诗人。与吴中名士陆龟蒙结为诗

  • 蔡中郎集

    十卷。汉蔡邕(133-192)撰。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人。邕性至孝,三世同居。少博学,师事太传胡广。好辞章、数术及天文,喜好音律,又善鼓琴。闲居玩古,不交当世。建宁间,召拜郎中,校书东观,

  • 论语音义

    一卷。唐陆德明(约550-630)撰。德明字元朗,以字行,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著有《经典释文》,为汉魏六朝以来群经音义总汇,是研究隋唐以前文字音韵及经籍版本的重要资料。已收入清修《四库全书》五

  • 大易通解

    十五卷,附录一卷。清魏荔彤撰。魏荔彤字念庭,直隶柏乡(今河北柏乡)人。大学士魏裔介之子。以诸生循资入为内阁中书,历官凤阳同知,漳州知府,江常镇道兼署江苏按察使。为政有声,因忤大吏去官,寓居苏州。雍正四

  • 古事比

    五十三卷。清方中德(生卒年不详)撰。方中德字用伯,桐城(今地不详)人。此书以古事之相类者,排比成编。但征引虽广博,也难免遗漏。如父子一门,分世业和世经术。书中以世业属之随会、士匄、王羲之、王献之。以经

  • 楚辞通释

    十四卷。清王夫之(1619-1692)撰。王夫之,字而能,号薑斋,衡阳(今湖南衡阳)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清军入关南下,奋起在衡山组织义军抗清。清军入湖南,他由湘西转桂林,任桂王政府行人。

  • 海愚诗钞

    十二卷。清朱孝纯(1735-1801)撰。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江苏东海人,汉军正红旗。乾隆进士,官至两淮盐运使。能画,诗力雄放。为刘海峰先生之高足。姚鼐、王文治盛推服之,称之为“天下绝特之雄才”,

  • 胶澳志

    十二卷,末一卷。民国赵琪修,袁荣穸纂。赵琪,掖县人,民国十四年(1925)任胶澳县长。按胶澳本属胶州即墨之一部分。自中外通商以来,因其地理重要,疆域分析,刚三十年。德国人租之于先,日本人占之于后,乃与

  • 茶花谱

    三卷。旧本题朴静子撰。朴静子,生平事迹均不详。著有《茶花谱》一书。是书前有康熙己亥(1719)自序一篇,称此书是其在漳州为官时所作。认为茶花以闽南为最多,但尤以日本洋种最为有名。是书上卷为花品,记载四

  • 东园诗集续编

    八卷。明郑纪撰。郑纪,字廷纲,别号东园,仙游(今福建仙游县)人,生卒年不详。天顺四年(1460)进士,累官南户部尚书。有《东园诗集》、《东园文集》(已著录)。此编为郑纪诗集。起初,其子郑主一、郑主敬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