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考察日本学校记

考察日本学校记

十六卷。清李宗棠(生卒年不详)撰。李宗堂安徽颍州人,官至山西候补道。光绪二十七年(1901)李宗棠受安徽抚臣之命赴日考察教育,《考察日本学校记》即为此次考察之结果。书前有李氏自序,云近三十年日本屹然独立,雄视亚东,与欧洲强国抗衡,其原因在于教育。其锐意图强,兴学之诏屡下,知不竞不足以自存,不学则无以竞致胜的工具。日本为我国邻邦,其兴学有方。安徽抚臣命宗棠游其地,考其章程,以为国家教育之助。日本学校有官立、公立、私立多种约三万余所,虽未遍观,但对最为著名者已视察过半。兹择规制之善者译之,得一百三十八种,署《考察日本学校记》,以备当事者采择。该书共十六卷,首载例言,介绍日本学校的门类举要,有大学部,陆军学校、海军学校、中学、专科学校、女学、小学等多类。官立学校为国家或地方政府主办的;公立学校为同志协责所建;私立学校为民间独办的。私立最多。各类学校的教科书、学科程度,悉遵文部省之规定。卷一介绍各省直辖学校总目,农科大学学科设置及授业课目。例如大学部有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院,高等师范学校,第一至第七高等学校,造士馆,山口高等学校,陆军学校等。专门部有高工业、美术、音乐、商船、邮便、电信、盲哑、法律、政治、哲学、铁道、簿记、速记、银行、同文、英语、物理、数学、医院、药学、显微镜学、兽医、舶海等五十多种名目。卷二介绍学习院至第五高等学校工学部及学科课程。卷三为陆军诸学校系统一览表,春夏秋冬四期日课时限表。卷四介绍自陆军中央幼年学校至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的学校定员并现职人员表。卷五介绍陆军骑兵实施学校直至陆军户山学校,内容有体操剑术科、步兵、要塞炮兵等科学生下士,考科列序表式等项。卷六为陆军经理学校至成城学校学科课程及教授时数表。卷七为海军大学校至攻玉社中学校的学科课程表。卷八为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至百科学校的学科课程表。卷九介绍高等商业学校,至东京美术学校建筑物略图。卷十为东京音乐学校至东古职工学校之校舍全图。卷十一为中等教员传习所,至和佛法律学校之课程表。卷十二为东京政治学校至东京速记法学馆。卷十三为国语传习所至独道学协会学校的专修科课程表。卷十四为东京物理学校至东京航海学校。卷十五为华族女学校至保姆传习所。卷十六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至帝国教育会图书馆。书中对每所学校皆列表介绍并有插图,如教员俸级、教科纲目、学科课程等均列出表格;对各校之讲台课桌、教室、仓库、物品、服装、操场等均为之图;各学校定制、入学资格毕业年限、管理法教授法等纲要列于卷首例言中。在各学科介绍中记载应用的课本,各校图书馆的藏书量等无不纤细具备,广泛而又详晰。尽管已时隔多年,许多名称已经改变,各种学科也大为增加,但李宗棠详尽记载了当时日本先进的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校设置和学科课程、教科书等多项内容,为当时中国的学校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该书有1902年印本。

猜你喜欢

  • 王阳明集

    十六卷。明王守仁(1472-1528)撰。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生平详见《阳明全集》(辞目)。是集为阳明五世孙王贻乐重编之本,凡十六卷。阳明全集(既《王文成公全书》)刻于明嘉

  • 易象通义

    六卷。清秦笃辉撰。笃辉字山子,号榆村,汉川(今湖北武汉市)人,贡生。其谓:易有义而象以立,有象而义以明,义者象之所以然,象者义之所当然,通象而后通义,故名其书为《易象通义》。又谓卦变体实为彖爻取象之枢

  • 外科精义

    二卷。元齐德之(生卒年不详)撰。齐德之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曾为医学博士,任御药院外科太医。齐氏博采《内经》以后医学文献中诊治疮肿的论述,结合个人多年临床经验,撰成此书,刊于至元元年(1335),后在明代

  • 格致余论

    一卷。元朱震亨(1281-1358)撰。朱震亨字彦修,金华(今属浙江)人。世居丹溪,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朱氏因母病学医,初拜许文懿为师,继从师于罗知悌。得刘守真之传,自幼好学,三十岁时攻读《素问》。为

  • 乔庄简公集

    十卷。明乔宇(1457-1524)撰。乔宇为明代诗文作家。字希大,号白岩。山西乐平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卒谥庄简,赠少傅。其诗作雄健。据《列卿记》载:“乔

  • 训女蒙求

    一卷。宋徐伯益(生卒年不详)撰。徐伯益爵里亦不详。本书模仿李瀚《蒙求记》的体例。收集妇女事迹,分类编辑。为四言韵语,皆习见之词,无足采录。

  • 北新关志

    十六卷。清许梦闳撰。许梦闳,字容斋,汉军人。雍正七年(1729),以织造管北新关监督。是书即为作者在任时,对原有“关志”重新修订而成,其凡例、公署诸图,列于卷首,卷一为建置,卷二为命遣(载历代关官、明

  • 性理真诠

    四卷。法国人孙璋(?-1767)著。璋字德昭,一字玉峰,耶稣会士,雍正六年(1728)入中国。中俄交涉时任译员,后卒于北京。是书凡四卷,第二、三卷又析为上、下两卷,实为六卷。第一卷言灵性之体,第二卷言

  • 论语比

    一卷。清沈道宽撰。道宽字栗仲,大兴人。嘉庆九年(1804)举人,二十年才中进士。是书称天子教人始终一个“学”字,处世接物只一个“礼”字。致知格物在于学,入圣之阶在于礼。弃学而言致知格物,是舍本而求末;

  • 尚书弘道编

    不分卷。清廖平撰。此书不分卷,原名《尚书纬说》。廖平认为,“尚”是“上”的意思,因其上托帝王,所以加“尚”字以尊之。前十一篇为《尚书》,后十八篇为《中候》,不得称全书为《尚书》。所以廖平分《尚书》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