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聂氏经学丛书八种

十七卷。清聂镐敏撰。聂镐敏,生卒年不详。字京圃,湖南衡山人。嘉庆间进士,提督安徽学政,官浙州府知府。好程朱理学。由于《周易》产生于原始宗教,具有哲学的内容和卜筮外衣的双重特点,使后世的易学形成义理、象数两大派。聂氏在《易理象数合解》中提出象数是《周易》固有的东西,是在义理的基础上产生的,理就是象数,理与象数相辅相成,解释象数离不开理,同样解释理也离不开象数。汉以后的说《易》者,不能深知此理,纷纷主观推衍,使《易》学产生一些神秘荒诞之说。聂镐敏综合各家之说,加上自己的研究所得,绘为图解,著《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唐代韩愈反对佛教,提出以《大学》为纲领的理论体系。《大学》讲的是一套唯心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李翱也反对佛教,他推崇《中庸》。到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四书为封建学者必读的经典,与五经同样受到重视。《大学》、《中庸》都是《礼记》中的一篇。程颐、朱熹认为《大学》是孔子的遗著,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之说“不偏”“不易”,是治国不变之“常道”。聂氏对程朱理学推崇倍至,认为是万古不灭之学,当发扬光大,为此对《大学》的有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注释,以恢复古本《大学》的原貌,著《古本大学通解》。此书在观点上与程朱理学保持一致,书的宗旨仍然是“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那些以“正心”、“诚意”、“慎独”为本的观点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另著《中庸孟子说约》、《论语说约》二书,一依旧说,仍未脱朱熹《四书集注》的窠臼。其他诸书,均为研究音韵学的重要书籍。从《聂氏经学丛书八种》来看,聂氏长于阐发经书理论,短于考证训诂之学。目录:《易理象数合解》二卷,《古本大学通解》二卷,《论语说约》二卷,《读经析疑》二卷,《宫商角徵羽古声》一卷,《五声述古》一卷、《韵学古声》五卷。有清嘉庆至道光间刻本行世。

猜你喜欢

  • 王石和文集

    清王珻(约1720年前后在世)撰。王珻,字石和,又字韫辉。孟县(今河南孟县)人。康熙五十九年(1706)进士,官至翰林院检讨。本集无卷数,多为议论文,但所记历史事实虽与正史多有不合,但笔意纵横,颇有气

  • 逸孟子

    ①一卷。清李调元(1734-1820)辑。调元字羹堂,号雨村,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进士,官至直隶通水道。调元博学多文,藏书极富,凡经史百家,稗官杂说,都有撰述。又辑刊《函海》,至数百种。此书一卷

  • 积承录

    一卷。明唐枢(生平事迹请参考《宋学商求》条)撰,其门人吴思诚编。以其承受于师门者积为一书,故名之曰《积承录》。卷首即以“真心”二字立义,全书宗旨立于此。书中阐发,较《因领录》尚稍纯正。但录中引《圆觉经

  • 孝经大学合读

    一卷。清胡清瑞撰。胡清瑞字辑五,襄城(今河南襄城)人,以进士官河间知府。胡清瑞早年学从陆王入门,晚年酷爱汉学家言而力排程朱之说。胡氏认为,四子书都受宋人所毁,而《大学》受毁尤为严重。斥责二程、朱熹名为

  • 尚书考灵曜

    一卷。本书原题阙名。所辑共十一条,其“地有四游”条、“五百载圣纪符”条、“日旁气白者为虹”条,都见《太平御览》所引;而“星为夏期”与“虚星秋候”两条,在《太平御览》中连而为一,此处分为两条;“五星若编

  • 耕霞溪馆法帖

    四卷。清叶应阳辑。叶应阳字蔗田。此帖是叶应阳于道光间选于墨拓之精美者,自晋至明,得数百种。原帖首无题名,只书中有“耕霞溪馆”印迹。其中重摹《绛帖》,与《筠清馆刻》多同,且更加精湛。《乐毅论》、《玉版十

  • 诸儒检身录

    一卷。清令狐亦岱(生卒年不详)撰。令狐亦岱字太峰,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初任左翼宗学教习,后升任缙云县知县。《诸儒检身录》是令狐亦岱任官缙云县知县时所作,是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杂采诸儒格言,分八门,一

  • 南海县志

    ①二十卷。清魏绾主修,陈张翼纂。魏绾,平越(贵州福泉)人,举人,雍正十三年(1735)南海知县。陈张翼,浙江人,举人,广东知县。南海,南海郡番禺县地,隋析置今县。宋有《南海志》十二卷,元有《南海县志》

  • 三经见圣编

    一百八十卷。明谭贞默撰。贞默字梁生,嘉兴(今浙江嘉兴)人,生卒年不详。崇祯六年(1628)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此书前自序,称六经无非孔经,而《论语》为善;子思之书,今名《大学》、《中庸》,实为《中庸

  • 西河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自从明宰投巫后,直到如今鬼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