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襄阳府志

襄阳府志

①八卷,清杜养性修,邹毓祚纂。杜养性,字敬修,奉天沈阳(今辽宁沈阳市)人,拔贡,官襄阳知府。邹毓祚,湖北远安人,官襄阳府教授。宋郡守高菱创修《襄阳郡志》四十卷。见《宋史·艺文志》。其后正德间下荆南道副使聂贤续修,见《明史·艺文志》。万历间知府吴道迩又修,《四库全书》录入存目类。顺治间巡抚赵兆麟四修,海内仅传孤本,康熙初杜养性任郡守,复从事修辑,延邹毓祚主其事,历数年而成志。《襄阳府志》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全书八卷。分五十二类,起星野,迄文诗。此志据顺治赵兆麟所修之志,略事增补,故未能脱前志范围。但赵志修于顺治中叶,当时鼎革之后,兵戈稍息,地方元气尚多未复,文献散佚,难以称辑,故赵兆麟以巡抚修志,尚不能尽人意,其因限于时势,能稍存文献,已属不易。而杜养性修志时,承平已久,仍不广事搜求,详加考究,使一郡文献皆存志中,而因陋就简,袭前人旧籍,实属不该。② 四十卷图一卷,清陈锷纂修。陈锷,字白崖,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进士,官襄阳知府。康熙初年知府杜养性修府志后,已八十余年未修,旧志舛错讹误不可卒读,新事层见迭出。陈锷莅任,纂成府志。《襄阳府志》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此志鉴于前人疏陋之失,悉心订正。卷中所列,皆依据事实而载,不抄袭陈志,也不独凭臆见,妄斥前非。故《湖北通志》称其考据史传,在湖北清朝府志中,仅次荆州,胜于他府。但陈锷虽详考载籍,细正旧说,惜采访未尽,致有遗漏,古迹胜地多未亲临,行文之间也有违实况。此志于闭门著书,颇加扼腕,此等小疵,不掩良志之全部。③ 二十六卷,志余一卷,清恩联、吉尔哈春修,王万芳纂。恩联,字星五,满洲镶黄旗,笔帖式,官襄阳知府。吉尔哈春,荆州驻防附生,官襄阳知府。王万芳,本县人,优贡,官八旗官学校汉教习。府志自乾隆知府陈锷修后,下迄光绪间,已百余年未修。其间叠遭兵变,文献多缺,恩联等人延王万芳主修志事,志创议于恩联,吉尔哈春续其业,复奉调离。王万芳以一方名儒独主纂事,始终不渝,得以成功,历时一年多,成志。《襄阳府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此志距陈志历年久远,不能尽赖前人故籍,采访之始力求精确。志中艺文金石诸志,尤能祥为勾稽,所附忠义录,可窥郡中兵燹情况。祥异杂事概附志余,不入卷中,以地志非国史,不能以五行志例列之。

猜你喜欢

  • 委羽山续志

    六卷。清王维翰撰。王维翰,字啸林,浙江黄岩人。明胡伯举曾作《委羽山志》,世已无传。王维翰于偶然中得其残稿,故续成此书。《委羽山续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共六卷。兹篇体例仿胡志。有补有续。宫室、仙

  • 虎丘山志

    ①四卷。明文肇祉撰。文肇祉,字基圣,江苏人,文徵明之孙。《虎丘山志》明刻本,共四卷。分为十门。本志第一。泉石第二。庙宇第三。草木第四。流衍第五。人物第六。灵栖第七。释流第八。见闻第九。文辞第十。兹篇记

  • 东厓遗集

    二卷。明王襞(1511-1587)撰。王襞,字宗顺,自号天南逸叟,江苏泰州人,学者称东厓先生。是集为其门人林讷所辑。上卷为像赞、墓图、年谱、语录及同时赠答杂文,下卷为所作诗、赋、附载行状、铭志、祭文、

  • 一切经音义引说文笺

    十四卷。清田潜撰。潜原名吴炤,字伏侯,湖北江陵人。光绪辛丑(1901年)举人,江苏候补道,历充留日学生监督。尚著《二徐说文笺异》。是编首为田氏自序。正文录《慧琳音义》及《希麟音义》所引《说文》,笺其与

  • 三关志

    不分卷。清廖希颜修,孙继鲁纂。廖希颜,字若愚,号东雩,湖南茶陵县人,嘉靖进士,先知高安县,后擢工部主事,迁升山西提学,讲学河汾书院,卒于浙江按察使,年仅三十九岁。三关,即山西北部之雁门关、宁武关、偏头

  • 宋词三百首

    朱祖谋(1857-1931)编选。朱祖谋,原名孝臧,字古微,一字藿生,号讴尹,又号上强村民,即强村,浙江湖州人。光绪九年(1883)二甲一名进士,历充国史馆协修、累迁礼部侍郎。后隐居苏州。早岁工诗,四

  • 适情录

    二十卷。明林应龙编。林应龙字翔之。永嘉(今浙江温州市)人。曾充礼部儒士。生卒年及其它事迹不详。此书成于万历十三年(1585),前八卷载日本僧人虚中所传弈谱三百八十四图。第九卷以下为外篇。又有《补遗图说

  • 碑别字

    五卷。清罗振撰。罗振,字佩南,一字佩蘅,浙江上虞人。邑诸生。书前有光绪十一年(1885)罗振玉序及其所撰传略。书以五声分。每卷之中刺取两汉迄宋各种碑志、造像石刻,凡不见于字书之别字,依韵辑录。每一字后

  • 尚书私说

    二卷。清倪上述撰。倪上述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书尊信《古文尚书》,只是对梅赜本伪《古文尚书》不满。倪上述在其自序中认为,梅本的篇章字句之间。尚待辨正。此外,倪上述还认为姚方兴所得《舜典》二十八字,一

  • 医宗己任编

    见《己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