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小戴礼卢植注日记

读小戴礼卢植注日记

不分卷。清蒋元庆撰。蒋氏生卒年不详。元庆字子蕃。常熟县(今江苏省南部)人,优廪生。此书也是《学古堂日记》之一种,约有一万六七千字,大旨在于疏通证明卢注之精确可从。如《檀弓》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卢注认为畏者兵刃所杀,郑注引《论语》子畏于匡,陈氏《集说》因指为畏惧而死,元庆则根据班氏《白虎通》、王肃《圣证论》等,证明畏者实为兵刃所杀,驳斥后人望文生义的错误。又《檀弓》君子嫡长殇车三乘,公之庶长殇车一乘,大夫之嫡长殇车一乘。卢注认为遣车亦中从下,孔疏则认为遣车亦中从上。元庆根据《檀弓》上篇《曾子问》篇诸文,证明用塈周者无遣车,塈周既中从下,知遣车亦中从下,驳斥孔疏为臆解。又《王制》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卢注认为皆养庶人之老,孔疏认为郑义不正确,元庆则根据《周官》大司徒养老郑注,证明卢义并非不可通。以上几条都足以订正注疏之过失。其他如卢注认为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王制》,孙志祖《读书脞录》、臧庸《拜经日记》都认为文帝之《王制》并非《礼记》之《王制》,卢氏大概因为书名偶同而误牵合。唐章怀太子就怀疑文帝时未曾有博士,元庆则征引群书,以祛诸人之疑。又《月令》命有司大傩。卢注所以逐衰而迎新,元庆根据《说文》,认为衰之本字应当写作。象这类情况,也的确足以证成卢注,不愧是卢氏功臣。如《月令》以大牢祠于高禖。卢氏认为高禖之神,处在明显之处,因而称为“高”,这里把“高”解释为“明显”,正确无疑。其说大概与蔡邕相同。王引之《经义述闻》据高诱《吕览》注,认为“高”是“郊”之假借字,“高禖”就是“郊禖”,讥刺蔡卢之说都不正确,其实的确精当,而元庆一定想要曲为之说,认为卢注处在明显之处,本来指“郊”而言,断然不可误驳,这也未免阿其所好。此书有学古堂日记本。

猜你喜欢

  • 桐城县志

    二卷。明陈勉修,许浩等纂。陈勉,字希勉,浙江黄岩县人,由乡进士任广信顺天儒学司训,明弘治元年(1487)初迁桐城知县。许浩,浙江余姚人,明弘治初年任桐城教官。桐城旧志久阙,《大明一统志》虽载桐城之事,

  • 韵字探骊

    五卷。清徐锡龄撰。锡龄字厚卿,元和(今江苏吴县)人。谓《佩文韵府》虽为艺林正鹄,然为帙一万八千有奇,为文一千七百馀万言,寒士固无力购求,中材亦难卒读。遂编撰斯编,于《佩文韵府》节录条取,避熟取生,聊备

  • 小尔雅疏证

    五卷。清葛其仁撰。其仁字元肫,一字铁生,江苏嘉定人。嘉庆己卯(1819年)举人,官歙县教谕。是编葛氏自序云:“不揆梼昧,为之博采传注,旁及群籍,审其义趣,明其指归;或有未寤,姑从阙如,惧穿凿也。今世所

  • 尚书解义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通论》)撰。此书诠释《尚书》,仅及《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禹贡》、《洪范》七篇,似为未竟之作。此书说解重在义理与考据,于文字训诂则不作烦琐求证

  • 周易参同契注

    见《周易参同契考异》。

  • 康谷子集

    六卷。明刘养微(约1497前后在世)撰。刘养微字敬伯,广济(今湖北)人(生卒年均不详)。事迹亦无从考证。蓍有《康谷子集》。本集共六卷,前三卷为乐府及诗,四卷则为说铃及自谱四则。“其诗宗李梦阳,而才力薄

  • 续东轩遗集

    三卷。清高均儒(1812-1869)撰。均儒,字伯平,自号郑斋,私谥孝靖先生。原籍闽县(今属福建闽侯县),后移居秀水(今浙江嘉兴),遂为秀水廪生。高均儒精于声音训诂之学,笃守程朱理学。其晚年主讲东城讲

  • 震泽集

    三十六卷。明王鏊(1450-1524)撰。王鏊字济之,号震泽,江苏省吴县人。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侍讲、谕德、少詹、兼侍讲学士,擢吏部侍郎,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恪。

  • ■古楼汉石纪存

    一卷。清潘祖荫编。潘祖荫,详见《攀古楼彝器款识》条。本书卷端题汉石纪存,书内首为汉沙南候获石刻缩本,次为双钩原本,次为张之洞释文,末为张之洞、吴大澂、王懿荣的考识及潘氏的题识。本书虽署名汉石纪存,而书

  •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