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读尔雅日记

读尔雅日记

①一卷。清杨赓元撰。赓元字良孚,江苏吴县人,光绪甲午(1894年)副榜。是编记其读《尔雅》所得。其中订正郭注之误,皆确有依据,非穿凿附会者比,且谓《说文》、《尔雅》异同可以互证,认为不当据《说文》以改《尔雅》,说甚通达。有《学古堂日记》本。②一卷。清蒋元庆撰。元庆字子蕃,江苏常熟人,优廪生。是编为其肄业学古堂时,治雅学之作。据其所得,分别条记之。于郭注邢疏及古今诸家之说,有未详未当者,悉为之订正,征引宏富,论断精核。间有小疵,然无害于全书之大纯也。有《学古堂日记》本。③一卷,续记一卷。清董瑞椿撰。瑞椿字楙堂,江苏吴县人,光绪癸巳(1893年)副贡。前记就经文及郭注邢疏考证之,续记则考证郭邢之前古注及郭氏《尔雅序》,并以所考郑注《尔雅》若干条附焉。所考颇精审,据《慧琳音义》所引郑氏《尔雅注》十六条,证明郑氏有《尔雅注》,尤为有据;谓注音者另有吴之韦昭、作赞者另有梁之昭明太子,皆为他人所未及。有《学古堂日记》本。④一卷。清王仁俊撰。是编乃其肄业学古堂时,记其读《尔雅》所得之作。所记各条,多据《说文》以考《尔雅》某字为某假、当作某等。综其所记,有得有失。有《学古堂日记》本。⑤一卷。清陆锦燧撰。锦燧字晋笙,江苏长洲人,光绪癸巳(1893年)恩科举人。此编为肄业学古堂时治雅学之作。其总论谓郭景纯《尔雅序》云《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考《尔雅》者,所释遍及群经,而独云叙诗人之兴咏者,以篇中释《诗》为多,《释言》自“务,侮也”,至“幕,莫也”,皆依经释义,与经文次第尽合;《释训》之“如切如磋”以下,并直举经文;故毛传《诗》大半本诸《尔雅》。《尔雅》之不同毛传者,则齐鲁韩三家之说,所论颇有见地。所记各条,凡于《尔雅》释《诗》,其字为毛传所无而为三家《诗》,如逐之训病、算之训数等类者,无不一一考证诠释。此类条目几占全书之半,则此编不仅治雅学者所宜取资,于治诗者,亦有助焉。有《学古堂日记》本。⑥一卷。清包锡咸撰。锡咸字熙士,江苏吴县人,光绪癸巳(1893年)恩科举人。是篇亦包氏肄业学古堂时所作。仅寥寥数十则,其考证及订正郭邢之误处,均极确切,于治雅学,颇可为研讨之资也。有《学古堂日记》本。《学古堂日记》,清雷浚、汪之昌编辑,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本、二十二年(1896年)续刊本。

猜你喜欢

  • 江上云林阁藏书目

    四卷。清倪模辑。倪模(1750-1825),字预抡、遇春、遇村,号遇存,又号韭瓶,江西望江人,目录学家。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凤阳府教授。好藏书,搜集典籍,每遇旧本异书,必以重价购买,家藏七万余

  • 愧郯录

    十五卷。南宋岳珂(1183-1234)撰。岳珂字、号、籍贯及生平事迹详见《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此书主要杂记宋代各种制度,间及金制,参证旧典之异同。取《左传》郯子来朝、仲尼问官之事,以所言通知掌故,有

  • 周易辑义续编

    四卷。清卢兆鳌(详见《周易辑义初编》)撰。此书宗从来知德的学说,对易学有关间题多有阐发,不无卓见。如其解释“君子终日乾乾”说:“乾为纯阳,日禀阳精,故乾有日象。内卦至三,乾象已成,故称终日”。实发前人

  • 朱子诗义补正

    八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灵皋,号望溪。一说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清朝著名散文家。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会试中试,以母病未预殿试。乾隆元年(1736年

  • 中秘草

    三卷。明李沂(?-1606)撰。李沂,字景鲁,湖北嘉鱼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吏科给事中。因劾东厂太监张鲸,廷权削籍。后赠光禄少卿。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皆其为庶吉士时所作。据其《自记》称

  • 湘芗漫录

    四卷,后附《易经集说》一卷。清查彬著。彬字伯野,安徽泾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在皖、豫间做官三十年。此书主要是阐发《易》《诗》《书》及《三礼》的义理,而对《易》用力最勤。用六十四卦参证经史,不章解句释,

  • 伤寒发微论

    二卷。宋许叔微(详见《类证普济本事方》)撰。此书共二十二篇,分上下两卷。上卷首论伤寒七十二证,阐述诸证病机、证治及方药。以下各论并下卷诸篇均为零散札记,虽无系统,但不离伤寒本旨,尽融作者体会,来自实践

  • 字典考证

    十二卷。清王引之等撰。参见《经义述闻》。《康熙字典》卷帙浩繁,成书较速,纂辑诸臣未及详校,引用书籍字句错误很多。道光初王氏任武英殿正总裁,与奕绘、阿尔邦阿、那清安等奏请加以校正。遂于道光七年(1827

  • 说书

    不分卷。明李贽(1527-1602)撰。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单名贽,号卓吾,又名笃吾、宏甫、温陵居士,晋江(今福建晋江)人。明思想家,著有《焚书》、《续焚书》等。说书即说四书。首《论语》,

  • 含元子

    见《含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