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俗文

通俗文

一卷。东汉服虔撰。服虔字子慎,初名重,又名祇,后改虔。河南荥阳(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人。少入太学,后举孝廉,官尚书郎、高平令。灵帝中平末,拜九江太守。死于战乱。治古文经学,有雅才。著《春秋左传解谊》、《春秋隐义》等。所著皆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汉学堂丛书》有辑录。《后汉书·儒林传》没有提到服虔撰《通俗文》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谓《通俗文》非服虔撰,理由有三:汉人述作,不会引魏人的说法;服虔时无反切,而此书有之;其书不见于晋人著录。这三点虽有一定理由,但古人著作被后人窜改增补是习见之事,据此三点尚难以断定《通俗文》一定非服虔所撰。至于东晋殷仲堪引过的《俗说》,是否即《通俗文》的另一种本子,颜氏不能知,现在更无法断定。《隋书·经籍志》著录《通俗文》一卷,服虔撰。《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无此目,而著录李虔《续通俗文》二卷。清洪亮吉谓《通俗文》系服虔所作而李虔续之,阮孝绪等误混二书为一。反音或系后人补入,或系李虔书中语,与《通俗文》之是否为服虔著无涉。洪氏认为古籍所引,称服虔《通俗篇》、服虔《俗说》、或止言服虔者,皆指《通俗文》而言(见洪亮吉《复臧文学镛堂问通俗文书》,载《更生斋文甲集》卷一)。洪氏所论很是,《通俗文》应认为乃东汉服虔所撰。是书专门辑录俚言俗语,如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引《通俗文》曰:“木四方为棱,八棱为。”“烧骨以漆曰垸。”《太平御览》六〇五卷引《通俗文》曰:“方絮曰纸。”七六二卷引《通俗文》曰:“石轹谷曰碾。”《通俗文》确如颜之推所说是一部好书,它以实用为主,对俚言俗语既注音又释义。是书对后代专释俚言俗语的训诂著作是有一定影响的。《太平御览》尚有征引,足证其书宋初犹存,后遂亡佚不传。清人任大椿、臧庸、马国翰、黄奭、顾櫰三、顾震福等均有辑本,近人龙璋亦辑有《通俗文》一卷。

猜你喜欢

  • 性理大全

    见《性理大全书》。

  • 六经图说

    一卷(江西信州文庙石刻拓本)。无名氏撰。据《大明一统志》,元代信州知府卢天祥刊于信州府学,计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周礼》、《春秋》六经,为图表三百余幅。按,六经有图是从宋代开始的

  • 汉石经碑图

    一卷(民国二十年排印本)。张国淦撰。国淦字乾若,蒲圻(今湖北省蒲圻县)人,曾著有《历代石经考》。汉石经出土大小数百块,其中可考者,约得四千余字。国淦即据此草为碑图,凡一卷。按,汉石经碑数,前人有四十碑

  • 石经公羊残字

    一卷。清马国翰辑。残碑三百七十五字,为隐公四年、桓公元年、哀公十四年之文。文字有与今本异者,如“石踖”之作“石踖”,“昉”之作“放”,“杀”之作“试”,“逮”之作“”等。下附校记一条,后记一条。校记考

  • 集字系声

    二卷。清汪朝恩撰。朝恩著有《五音集字》十卷。其书立二十五字母为纲,五音为目,尽纳《康熙字典》之字于其下。因不便检查,复撰此书以为检字之用。首曰“字求声目录”,依《字典》自一画至十七画,凡二百十四部。凡

  • 蒋说

    二卷。清蒋超(详见《峨嵋山志》)撰。作者以自己的姓氏来命名所著之说。本书分门别类杂记作者的耳闻目见,亲身经历,并附认自己的看法,并并就某些问题发表议论。内容阐述鬼怪佛学,认为儒童菩萨合而化生儒家鼻祖孔

  • 碧筠馆诗稿

    四卷。《补遗》一卷。明凌立(约1553年前后在世)撰。凌立,字子仲,与双桥。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历官刑部郎、建昌府知府。凌立少孤,事节母以孝闻。后母殁,哀痛过分

  • 周易图说

    二卷。元钱义方(生卒年不详)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今属浙江)人。尝举进士,其仕履不详。该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上卷列7图,下卷20图。认为《河图》是作《易》之本,非兼取《洛书》。复认为朱熹《周易

  • 保台实绩录

    一卷。作者不详。记载清台州兵巡道杨应魁事迹。杨应魁字斗垣,射洪(今属江苏)人。康熙时以兵部郎出巡台州。耿精忠反乱,他与贝子富喇塔共同防守,拊循兵民,条划守御,颇著惠绩。本书即记其此段事迹,从“固根本”

  • 中西学门径书

    七种,十卷。清梁启超(1873-1929)撰辑。梁启超字任公,广东新会人。丛书收其自撰《时务学堂学约》五卷、《读春秋界说》一卷、《幼学通议》一卷、《读孟子界说》一卷、《读西学书法》一卷,以及康有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