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历

通历

又名《通纪》 十五卷(缺前三卷),唐马总撰,孙光宪续。马总(?-823),字会元,扶风(今属陕西省)人。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以后,为义成节度使姚南仲从事。十六年,监军薛盈珍谮之,贬为泉州别驾,后量移恩王傅。自宪宗元和元年(806)迁虔州刺史,历岭南都护、桂管经略观察使、淮西节度使、忠武节度使、镇国军使、天平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入朝为户部尚书。据《直斋书录解题·编年类》、《玉海·艺文·编年》引《书目》,知该书为马总贬泉州别驾期间所撰。孙光宪(?-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四川仨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五代后唐时避地江陵,为荆南高氏政权效力,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马总所撰《通历》十卷,据记载起“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删取秦汉至隋末各纪传史,“粗述其君贤否,取虞世南《略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郡斋读书志》卷五)今“此书自第四卷西晋至隋止,多本唐太宗敕修《晋书》、《南、北史》、《十六国春秋》。”(叶德辉排印本题记)其记每一君王,只着意于“贤否”,叙事简括,类似其人传记。同时,注意每一朝代君王事迹的完整性。对于南北朝,则先南后北,其余则大体以各割据政权存在先后为序。在朝代与朝代之间,往往用“注曰”一类形式承上启下,贯串衔接。书中所引“公子曰”、“先生曰”,即虞世南《帝王略论》,共34则。北宋灭荆南前后,孙光宪“辑唐洎五代事,以续马总《(通)历》,参以黄巢、李茂员、刘守光、阿保机、吴、(南)唐、闽、广、湖、越、两蜀事迹。”(《郡斋读书志》卷五)其书名《续通历》,亦十卷。至元代,《续通历》“起唐高祖,止闽王审知。今附于《通历》后者唯五卷”。(《玉海》卷四七)元代以后,《通历》已佚前三卷。清嘉庆年间,阮元搜访得马总所撰七卷,孙光宪所撰五卷,名《通纪》,入“宛委别藏”丛书,又写成“提要”一则。道光年间,徐松等又转录抄本,校其讹字,仍是二者合为一书的十五卷本,亦缺前三卷。1915年,叶德辉排印该书,仅印200部,题记开头即说明这是“旧抄本《通历》十五卷,缺前三卷”。今天所见《通历》,实为十二卷,起西晋,止五代十国闽王审知,前七卷中保存了虞世南《帝王略论》之“论”34则。

猜你喜欢

  • 伊川粹言

    二卷。旧本题宋张栻(详见《南轩易说》)编。考宋濂《潜溪集》有此书跋,谓“前序不著姓氏,相传为张南轩栻撰”,则明初此书尚未著张之名。此本张栻之名当为后人据宋濂之语补题。其序文题“乾道丙戌正月十有八日”,

  • 石经鲁诗

    一卷。清马国翰辑。共一百七十三字。大都是《唐风》、《魏风》之《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扬之水》等十篇的内容。《隶续》卷四还有

  • 道德经解

    二卷。宋苏辙(见《诗传》)撰。《道德经解》,又称《道德真经注》、《道德经疏》、《老子新解》、《老子解》。宋以前学者注解《道德经》,或参阅河上公注本,或依据王弼注本,综其要旨,皆述无为养生治国之道,注文

  • 栖香阁诗赋合刻

    一卷。清夏菊初撰,夏菊初,生卒年不详,字闺英,江苏吴县(今苏州)人,王蓉生之妻。清代文学家。此书为诗、赋合刻。诗多试帖,赋皆馆阁体。有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又光绪八年(1882)重刻本。

  • 玉堂丛语

    八卷五十四门。明焦竑(1540-1620)撰。焦竑字弱侯,号漪园,又号澹园,晚年自号澹园老人。山东日照(一作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万历十七年(1589)以进士第一人官翰林修撰。性疏直,遇时事有不可

  • 叶赫那拉氏二日祭祀礼节

    清铭敦撰,铭敦,字稚荪,姓叶赫那拉氏,满洲正白旗人。是书记第一日祭为祭天,第二日祭为祭祖。共二段,每段之前,都有祭前戒备事宜、选择日期、执事人数、应用器具、厨役工资等。书后附有汉译清字祷告书一篇。其书

  • 学统存

    二十四卷。清宋士宗(生卒年不详)撰。宋士宗字司秩,号昆圃,星子(今江西星子县)人。雍正举人,官南丰教谕。著有《史学正藏》。《学统存》是宋士宗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分二十四门,各为一卷,大多是摘录前人之说

  • 寰宇访碑录校勘记

    十一卷。清刘声木撰。刘声木,字十技,安徽庐江人。孙星衍、邢澍合著的《寰宇访碑录》,有些一石两见(标在两个地名下),有些在书中重出。李宗灏、罗振玉等人都有校勘记或刊误。刘氏此书,出于两家之后,故立说亦较

  • 学礼质疑

    二卷。清万斯大(1633-1688)撰。斯大字充宗,晚号跛翁,学者称竭夫先生。浙江鄞县人。曾从学黄宗羲。入清后,不满清统治,弃举子业,研习诸经,尤精《春秋》、《三礼》。其治《礼》不拘汉、宋,不盲从前儒

  • 六书例解

    一卷。附《六书杂说》一卷,《八分书辨》一卷。清杨锡观撰。参见《六书辨通》。从冠于卷首的黄之隽《篆学三书序》得知,黄氏所撰的《篆学三书》为《秦篆韵编》、《正字启蒙短笺》和《六书例解》。此《六书例解》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