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新注

道德真经新注

四卷。唐李约(生卒年不详)撰。李约,字存博,号萧斋。唐肃宗、代宗朝重臣李勉之子,官至兵部员外郎,善书画,通音乐,当时颇享盛名。撰有《道德真经新注》四卷。《道德真经新注》,又称《道德经新注》。唐人研究《道德经》者,多将《道经》、《德经》各析为二卷,使原来的二卷本分而为四。李约作《道德真经新注》,使前二卷为《道经》上下,三十七章;后二卷《德经》上下,四十一章;共七十八章。较世传本少三章,是李约将四十三与四十四章、四十八与四十九章、六十八与六十九章各合为一章所致。李约在自序中说:“道者清静自然之道也。德者以法久而失,修而得之,谓之德也。”又说“王者法地、法天、法道之三自然妙理而理天下也,天下得之而安,故谓之德。”认为人应该效法地无私载、天无私覆、道无私生之自然妙理,并不是另外有一个自然。认为它本所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域中五大”之说,“与经文乘谬而失教之义也。”又进一步批评其谬,他说:“岂王者只得法地而不得法天、法道乎?又况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义理疏远矣。”于是他改读此句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谓独标新意,别于古读。认为《老子》一书是“清心养气,安家保国之术”,“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并说老子在西周时,秉道德以救时俗。其注文较为简略,有时采用唐玄宗之说。此书《旧唐书》未著录,《新唐书·艺文志》乐类有李约《东杓引谱》一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注》四卷,《国史志》著录李约《道德经新注》四卷。《子略》、《通志·艺文略》都误将李约作李纳。虽然此书始见于《宋史》,后世学者还认为是李约所作。其注虽未必精当,但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对后世研究《道德经》仍有可参考之处。现存明《道藏》本。

猜你喜欢

  • 薛子庸语

    十二卷。明薛应旂(见《薛方山纪述》)撰。此书为他讲学之语,分为二十四篇,各以首二字为名,而每条皆冠以薛子曰。由门人向程作音释。书中主要论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如认为心即道,人心本与天通。圣之所以为圣者,在

  • 散花庵词

    一卷。宋黄升撰。黄升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因其居有玉林,又有散花庵而名之。毛晋刊本以升(昇)作昃,以叔旸(暘)作叔阳;而诸本实多作黄升。考《花庵绝妙词选》旧传刻本,题为黄升;魏庆之《诗人玉屑》

  • 孝义县志

    ①二十卷。清邓必安修,邓常纂。邓必安字东山,江西南丰县人。乾隆九年(1744)举人,三十三年(1768)任孝义县知县。邓掌孝义时,居心仁厚,莅政严明,修学宫,设书院。按孝义志,创于明嘉靖间邑人张冕,四

  • 直隶沣州志

    二十八卷,首三卷,清安佩莲修,孙祚泰等纂。安佩莲,字玉青,贵定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曾任沣州知州。孙祚泰,字文冈,沣州人,举人,曾任宁远县训导。沣之得名,肇于《禹贡》,置州则自西魏始。由是为郡

  • 文章鼻祖

    六卷。清杨绳武撰。杨绳武,字文叔,长洲(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古柏轩集》、《文章鼻祖》等。本书共六卷,所录六代以前诗文十四篇,各为评注。一《尧典》

  • 春秋公法比义发微

    六卷。清蓝光策撰。光策字子彦,四川资阳(今四川资阳)人,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举人。著有《启秀堂文集》等。光策对西方的国际公法有所研究,以中国古代经典比附国际公法,认为《春秋》一书,是孔子自撰的法

  • 湖广总志

    ①九十八卷,徐学谟纂修。徐学谟,字叔明,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1540)进士,曾巡抚湖广左右两藩,官至礼部尚书。著有《春秋亿》、《世庙识余录》。徐学谟巡抚湖广期间,广征博采,遂成此书。万历十九年(15

  • 说文通训定声补遗

    一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说文通训定声》刊版后,朱氏曾亲自校勘,又补八百余条,书于简端。光绪八年其子孔彰校刻遗书,仍依十八部录补订之文,别次一编,使习者易于检校。是书辑入《朱氏群书》中

  • 过庭诗话

    二卷。明刘世伟(详见《厌次琐谈》)撰。是书卷首有嘉靖丁巳(1557)阎新恩序,刘称世伟之父为宁国君冷庵翁,故所著诗话名曰“过庭”。其大旨谓“后学看诗话,当以严沧浪为准。最可恶者为惠洪《冷斋夜话》,于汉

  • 王度二石传新、旧《唐书·艺文志》附二石伪事

    一卷。清汤球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度二书,一曰《二石传》二卷,一曰《二石伪治时事》二卷。田融一书,则《赵书》一名《二石集》是也。新、旧《唐书·艺文志》称《赵石记》二十卷,《二石记》二十卷,并属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