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①二十卷。元刘惟永(生卒年不详)、丁易东(详见《周易象义》)合撰。刘惟永,字月屋,元道士,任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赐号凝远大师。与丁易东合撰《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三十一卷,今存十七卷。此书原题“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辑,前朝奉大夫太府寺主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据刘惟永跋称“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可知此书由刘、丁二人共同编撰。此书始编于元元真二年(1296),成于元至大初年(1308)。汉魏以来最早的《道德真经》注本有汉河上公本和魏王弼本,其后诸家注本各有所依,此书基本依王弼本。全书共分二部,皆为刘、丁二人合撰。其中第一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道德经图说》内含附图十六幅;中卷为《道德真经集义诸家姓氏》和《道德真经》诸家序;下卷为《道德真经》说,辑诸家之说阐述《老子》要旨。第二部为《道德真经集义》。其每章章首有总说,阐明该章旨意,然后为经文及诸家的注释。书中所引诸家释文的原本多已散失,但释文赖此书得以留存。所以后世学者因其涉猎广博,而承认其参考价值。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②十卷。明危大有(生卒年不详)撰。危大有,字道纪,盱江人。撰有《道德真经集义》十卷。此书成于洪武丁卯年(1387)。卷首有嗣四十三代天师三洞弟子张宇初《道德真经序》,阐述危大有撰此书之原由及志向。其次为危大有《道德真经集义序》。据其序所述,他将诸家注释相互比较,认为诸家各有得失;又有异同,学者于此不能不惑。于是将河上公及何心山等十余家注释,“取其训释详明,理长义同而不牵强者,集成一部”。此书初为上、下二卷,共八十一章。今作十卷,即《道经》、《德经》各五卷,无论二卷还是十卷,二者内容实质相同。《天一阁见存书目》作六卷,疑为缺误。《道德真经集义》要旨在于:“以天为自然为体,以冲和默契为用;内而保炼存养,外而清静临民”。收集河上公、何心山、刘师立、林希逸、董思静、柴元皋、吕知常、李道纯、倪思、苏辙、晁迥、吴澄十二家之说。其各家言论,如:宋代倪思、明代何心山《老子》注本久已亡佚,皆赖此书而存,实为千古之功。后世学者对此书推崇备至。认为此书集各家为一体,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著述完善。为后世学者研究《道德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现存明《道藏》本、明《道藏举要》本。

猜你喜欢

  • 灵寿县志

    十卷,末一卷,清陆陇其修,傅维樗纂。陆陇其(1630-1692),初名龙其,字稼书,人称当湖先生,浙江平湖县人。康熙九年(1670)举进士,十四年(1675)为嘉定知县。为政清简。二十二年(1683)

  • 李太白集

    三十卷。唐李白(701-762)撰。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唐代著名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蔑视权贵,遭谗去职。童年是在刻苦攻读中度过的,“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 涑亭诗略

    一卷。清林尧光(约1661年前后在世)撰。林尧光,字觐伯,林尧华之兄。莆田(今福建厦门)人。生卒年均不详。顺治中以选拔贡生,任行人司行人职。著有《涑亭诗略》一卷。据郑王臣《莆风清籁集》称,“尧光伯仲诗

  • 易经辨疑

    ①七卷。清张问达撰。张问达字天民,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前有康熙十八年(1679)广平冀如锡序,称其得力于阳明良知之学,所以其书黜数崇理,而淡理又统归之于心,极力排除卜筮之说,未免过分。张问达自序,首

  • 春秋求故

    四卷。清余煌撰。余煌字汉卿,号星川,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嘉庆三年(1798)举人,以天文名家。该书以经证经,对《春秋》中的天文历法进行推勘比较,往往订正后人传习之误,持论多前人所未发。该书有一定的参

  • 槜李往哲续编

    一卷。清项玉笋撰。项玉笋字和父,秀水(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除本书外,尚著有《嫩真堂集》。明戚元佐撰《檇李往哲》一书,记载明武至万历年间嘉兴名人事迹。本书即为续前书而作,补充前书所遗漏,再加上天启

  • 嵩崖尊生全书

    见《嵩崖尊生书》。

  • 修武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继照修,金皋、袁俊纂。冯继照,字荻桥,山东淄川县(今山东淄博)人,道光十三年(1833)来任知县。金皋,字枚偶,江苏江阴人,曾任安徽建德县教谕,候选知县。袁俊,字叔英,江苏阳湖县(

  • 灵石山房诗草

    二卷。清贵成(约1854前后在世)撰。贵成字镜泉。蒙古正蓝旗人,生卒年未详。杭州驻防。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官兵部郎中。尽力于公家职事,能搜抉利弊,有所不可,议论侃侃,百折不回。与黄云鹄同官至契

  • 宋学士全集

    三十六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深得太祖宠信。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戍茂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