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道德经注

道德经注

二卷。附《阴符经注》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道德经》流传至清代,为其作注者已达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众家之注各立一说。自清世祖福临始,对诸家之说概而论之。或非以“失其意”,或议为“未彰全旨”。继之有张尔岐,认为各家所注如同使清水渍蔗、加醋,或甜或酸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徐大椿效法福临、张尔岐,在其所作《道德经注序》中,称《道德经》“非谈道德之书”,而“五千言”都是谈“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则是“五千言之宗旨,也是五千言之义疏”。在《道德经注凡例》中,评众家之说“非汗漫支离,即疏略浅陋”。称王弼之注“词亦肤近”,斥河上公注“文理不通”。认为老氏之学与六经只是时代和旨趣不同,老氏所云养生修德治国用兵之法,“皆本于上古圣人相传之精意”。所以曾与黄帝并称,“其用甚简,其效甚速”。徐大椿《道德经注》,分《老子》为上下二篇,不用《道经》、《德经》为名目。分上下篇为八十一章,不用传统章名而以每章首句标题。参考诸本,取词意通达者释经。训诂推求古义,取其上下融贯经文者。诠释主于言简理赅,要旨与张尔岐《老子说略》相近。对《老子》研究深刻,发挥显著,实为众家注中之善本。附载《阴符经注》,别具风格,见解卓异。其书序称《阴符经》是“赞《易》之书”。认为如果能知《阴符经》所谓“五贼”、“三盗”、“机在于目”、“禽之制在气”等数端,就可以“宇宙在手,变化生心,而能执天之行矣。”强调只有善读《阴符经》者才能得其益,而不可误解经义,视为“奇邪险谲之书”。认为《阴符经》作者“非得黄老之精髓者不能撰”。如果学习经义,用于“养生、保命、治国、用兵无所不通”。不必臆推谁人所作。其《阴符经注》以易理释经,要旨在于使人明“阴符”,晓“易道”,通其微妙,推广其义,以探究全易之理,又不能互相取代。其书也是《阴符经》诸注中之佼佼者。后人对其所注《道德经》与《阴符经》皆予肯定,但认为其《凡例》对古人之作所议未免失当。现存清《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陆士龙集

    十卷。晋陆云(262-303)撰。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今上海)人。陆机之弟。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陆机,而持论过之。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为浚仪令。去官后,

  • 丧服经传陈氏注

    一卷。陈铨撰,清马国翰辑。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说,陈铨不详何人。《隋书·经籍志》也仅题铨名。看其序次在晋孔伦集注下,宋裴松之集注上,陈铨应当是晋宋间人。《唐书·艺文志》与《隋志》都著录一卷,现在已经

  • 识小录

    八卷。清姚莹(1785-1852)撰。姚莹字石甫,桐城(今属安徽省)人。嘉庆进士,历官台湾知县、噶玛兰通判、台湾兵备道、湖南按察使。道光二十一年(1841)曾与台湾总兵达洪阿抗击英军侵略,被捕下狱。著

  • 永宁州志

    十六卷,清李重发修,高日华、联丰增修,刘汉镇增纂。李重发,云南鹤庆州人,进士,道光五年(1825)任知州。高日华,号蔚青,云南昆明人,进士,光绪八年(1882)任知州,倡修州志未成,移置柳城,不及一月

  • 释疑论

    一卷。唐元行冲(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行冲为字,名澹,以字显,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弘光馆学士,累封常山郡公,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新、旧《唐书》均有传。是书因张说驳奏其《类礼义疏》,使

  • 伤寒论本义金匮要略本义

    《伤寒论本义》二十卷、《金匮要略本义》二十二卷。清魏荔彤(生卒年不详)撰。魏荔彤字念廷,柏乡(今属河北)人。曾任观察使,精通天文、医术等,尤对张仲景之学颇有研究。撰有《内经注》等书。《伤寒论本义》撰于

  • 花间集

    十卷。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赵崇祚字宏基,生卒年不详,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已无传。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赵崇祚疑即其兄弟行。词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

  • 雷州府志

    十卷,清吴盛藻修,洪泮洙纂。吴盛藻,江南人,拔贡,康熙八年(1669)任雷州知府。旧志一修于明正德间王秉良,至万历间三修郡志。康熙间,吴盛藻任雷州知府四年,意欲重修郡志,适逢上命修《一统志》,檄征郡县

  • 明六朝索隐

    十六卷。明雷礼(详见《明大政记》)撰。何应元校。应元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该书以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事迹编年记录。《明史·艺文志》未载此书,疑为后人自实录中抄撮而成,托名于礼。有《四库

  • 左氏释

    二卷。冯时可(生卒不详)撰。冯时可字敏卿,号元成,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文学家、经学家。冯时可之父冯恩为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弟子。冯时可为隆庆进士,官至湖广布政司参政,所至著治绩。其生平著述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