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物志

长物志

十二卷。明文震亨(1585-1645)撰。文震亨,字启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文征明之曾孙。天启中以恩贡为中书舍人,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长于书、画,且咸有家风,并以善琴供奉。明亡后,绝食而死,年六十。顺治初谥节愍。此书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类,每类各为一卷。书名“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之语。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余事》为参佐。但因文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见闻又广,所以所言收藏、赏鉴诸法,颇具条理,较他本略胜一筹。书中有沈春泽为此书作的序,他在序中称:“……余观启美是编,室庐有制,贵其爽而倩,古而洁也;花木、水石、禽鱼有经,贵其秀而远,宜而趣也;书画有目,贵其奇而逸,隽而永也;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衣饰有王、谢之风;舟车有武陵蜀道之想;蔬果有仙家瓜枣之味;香茗有荀令玉川之癖,贵其幽而暗,淡而可思也。法律指归,大都游戏点缀中一往删繁去奢之意义存焉,岂唯庸奴钝汉不能窥其崖略。即世有真韵致真才情之士,角异猎奇,自不得不降心以奉启美为金汤,诚宇内一快书。……”文震亨于每一类之首,皆注有撰此类之目的,如其在书画类中说道:“金生于山,珠产于渊,取之不穷,犹为天下所珍惜。况书、画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宝爱。一入俗子之手,动见劳辱,卷舒失所,操揉燥裂,真书画之厄也。故有收藏而未能识鉴,识鉴而不善阅玩,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不能铨次,皆非能真蓄书画者。又蓄聚既多,妍媸混杂,甲乙次第,毫不可讹。若使真赝并陈,新旧错出,如入贾胡肆中,有何趣味?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文震亨正是鉴于此,才特立此类,将书画之鉴赏、收藏等诸项事宜明白交待给世人,使有所遵循。书中所言,多为后世所援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有《砚云甲乙编》本、《说库》本、《续粤雅堂丛书》本、《美术丛书》本、《小郁林》本、袖珍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1984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的《长物志校注》。

猜你喜欢

  • 元朝秘史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

  • 论语广注

    二卷。清毕宪曾撰。宪曾字季谕,江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是书首有彭元瑞的序文,以及宪曾的自序。举出采用的体例有四种:考异、拾逸、集说、互证。宪曾博引群书,注解《论语》,所引

  • 朴学斋诗集

    十卷。清林佶(1660-?)撰。林佶,字吉人,号鹿原,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林佶工于楷法,文师于汪琬,诗师于陈廷敬、王士祯。汪琬的《尧峰文抄》、陈廷敬的《午亭文编》,王士祯的《精华录》,均由其手书后雕

  • 会侯文抄

    二十卷。清毛际可(1633-1708)撰。毛际可生平详见《安序堂文抄》辞目。此集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为淳安方婺如所重新辑录。毛际可擅长散文,与毛奇龄、毛先舒合称“三毛”。虽学问不及毛奇龄渊博

  • 大戴丧服变除

    一卷。汉戴德(详见《大戴礼记》)撰,清马国翰辑。丧服之变除,盖言成服至释服之仪节,亦称释禫之礼,即《杂记》郑注所引之礼是也。是书年代颇早,可证后来之人行礼之得失,如“天子诸侯庶昆弟、大夫庶子为其母,哭

  • 清端集

    八卷。清陈瑸(1656-1718)。陈瑸,海康(今广东省海康县)人,字文焕,号眉川,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至浙闽总督。陈瑸为官清廉卓绝,康熙皇帝对他有“苦行老僧”之誉。陈瑸曾说“贪取一钱,即与百

  • 南溪诗话

    二卷。作者不详。此本原出自明三原王恕家。前有王恕子承裕序,称南溪为录诗者之别号,佚其姓名,当为胜国时人。本书所引,已有白珽、刘履诸名,则元末人所作无疑。本书杂抄诸家诗话,而不置议论。仿照宋人阮阅《诗话

  • 焦里堂事略

    一卷。清焦廷琥辑。廷琥字虎玉,江苏江都人,诸生,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记其父焦循(1763-1820)事略。焦循字理堂,一字里堂,嘉庆举人,为清代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著有《易通释》、《里堂算学

  • 诗经附义

    不分卷。清纪大奎撰。纪大奎字向辰,号慎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乾隆年间举人,历官昌乐、什邡等地知县,颇有政声,后擢任合州知州,生卒年不详。著作有《双桂堂稿》、《续编》、《遗稿》刊行于世。此书就是

  • 说文字原引

    一卷。清何其杰(生卒年不详)撰。其杰字俊卿,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何氏自序云,同治十三年(1874)从京师返里,发现已就外傅的长孙炳森不会使用《说文解字》,正如黎永椿所说“少读《说文》苦难寻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