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物志

长物志

十二卷。明文震亨(1585-1645)撰。文震亨,字启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文征明之曾孙。天启中以恩贡为中书舍人,崇祯中官武英殿中书舍人,长于书、画,且咸有家风,并以善琴供奉。明亡后,绝食而死,年六十。顺治初谥节愍。此书分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十二类,每类各为一卷。书名“长物”,盖取《世说》中王恭之语。凡闲适玩好之事,纤悉毕具,大致远以赵希鹄《洞天清录》为渊源,近以屠隆《考盘余事》为参佐。但因文震亨世以书画擅名,耳濡目染,见闻又广,所以所言收藏、赏鉴诸法,颇具条理,较他本略胜一筹。书中有沈春泽为此书作的序,他在序中称:“……余观启美是编,室庐有制,贵其爽而倩,古而洁也;花木、水石、禽鱼有经,贵其秀而远,宜而趣也;书画有目,贵其奇而逸,隽而永也;几榻有度,器具有式,位置有定,贵其精而便,简而裁,巧而自然也;衣饰有王、谢之风;舟车有武陵蜀道之想;蔬果有仙家瓜枣之味;香茗有荀令玉川之癖,贵其幽而暗,淡而可思也。法律指归,大都游戏点缀中一往删繁去奢之意义存焉,岂唯庸奴钝汉不能窥其崖略。即世有真韵致真才情之士,角异猎奇,自不得不降心以奉启美为金汤,诚宇内一快书。……”文震亨于每一类之首,皆注有撰此类之目的,如其在书画类中说道:“金生于山,珠产于渊,取之不穷,犹为天下所珍惜。况书、画在宇宙,岁月既久,名人艺士,不能复生,可不珍秘宝爱。一入俗子之手,动见劳辱,卷舒失所,操揉燥裂,真书画之厄也。故有收藏而未能识鉴,识鉴而不善阅玩,阅玩而不能装褫,装褫而不能铨次,皆非能真蓄书画者。又蓄聚既多,妍媸混杂,甲乙次第,毫不可讹。若使真赝并陈,新旧错出,如入贾胡肆中,有何趣味?所藏必有晋、唐、宋、元名迹,乃称博古,若徒取近代纸墨,较量真伪,心无真赏,以耳为目,手执卷轴,口论贵贱,真恶道也。”文震亨正是鉴于此,才特立此类,将书画之鉴赏、收藏等诸项事宜明白交待给世人,使有所遵循。书中所言,多为后世所援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有《砚云甲乙编》本、《说库》本、《续粤雅堂丛书》本、《美术丛书》本、《小郁林》本、袖珍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1984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陈植校注、杨超伯校订的《长物志校注》。

猜你喜欢

  • 远壬文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此书乃是王世懋训导子弟之作。书中屡次强调对子弟过于亲狎之害。语言深入浅出,切中物情。是一本很好的教育子孙后代之书。书后有王三锡、钱顺德为之作的跋以及王世懋自跋。

  • 窥天外乘

    一卷。明王世懋(详见《经子臆解》条)撰。此书为王世懋诸多著述之中较有价值的一部书。专论明代掌故、故事,中间参以作者之论断。许多记载持论公正,足资参考。尤其是关于明代掌故之记载与辨疑,较有价值。此书体例

  • 齐永明诸王孝经讲义

    一卷。无名氏撰。清马国翰编辑。是书隋志载齐永明三年东宫讲,永明中诸王讲及贺赐讲议《孝经义疏》各一卷。考《南齐书·文惠太子传》:“永明三年,于崇正殿讲孝经,少傅王俭以摘句令太仆周颙撰为义疏。五年冬,太子

  • 文竽汇氏

    二十四卷。明付作兴(生卒年不详)撰。付作兴字廷用。建昌(今属四川)人。此书汇辑古来姓氏,并兼载古来人物。分君姓、臣姓、诸侯、大夫、公族、补遗、复姓。各标目上阑,而下附偶语一二联。自序云:文本于氏,正文

  • 殷礼征文

    一卷。王国维(1877-1927)撰。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一号永观,浙江宁海人,近代学者。王国维于哲学、美学、文学、史学、训诂无所不精,实为一代学术宗师。晚年从事金文、甲骨文研究,主张以出

  • 用易详解

    十六卷。宋李杞撰。李杞字子才,号谦斋,眉山(今属四川)人。生卒年及仕履皆不可考。宋代有三李杞,一为北宋人,官大理寺丞,与苏轼相唱和,见“乌台诗案”。一为朱熹门人,字良仲,平江人。一为此书之作者。《经义

  • 滋溪文稿

    三十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属河北)人。累官肃政廉访使、集贤侍讲学士、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等。其藏书之所名滋溪书堂,故名集。原稿三十七卷。诗七卷,文三十卷。诗稿七卷已佚

  • 象数一原

    六卷。清项名达(1789-1850)撰。项名达原名万准,字步来,号梅侣,仁和(今杭州)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未赴知县任,退职回乡,专事中算,著有《勾股六术》一卷(

  • 刍荛录

    二十卷。明冯恩(1496?-1576?)撰。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擢南京御史官至大理寺丞。冯恩官御史时,疏劾张孚敬、方献夫、汪鋐等权臣获罪。下狱论死,及朝审不

  • 楮记室

    十五卷。明潘埙(生卒年不详)撰。潘埙著有《淮郡文献志》。本书分天、地、人三部,每部又分若干子目。内容为抄录他书而成,十分冗杂。又多附录前明事实,十分俗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