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长生殿

长生殿

二卷。清洪(1645-1704)撰。洪,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洪出生在钱塘望族世家,少年曾受业于明遗民毛先舒等人,后又曾就学于北京国子监。他早露才华,盛有诗名,并擅词曲。著有《稗畦集》、《稗畦续集》、《长生殿》传奇等。《长生殿》传奇是洪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戏曲名著之一。这部书的创作过程历时十余年,前后三易其稿。最初写成以诗人李白的遭遇为中心内容的《沉香亭》,后来改为《舞霓裳》,着重写李泌辅佐肃宗中兴事,最后方改成《长生殿》,则以写唐明皇和杨贵妃“钗合情缘”的故事为主。在《长生殿》中,洪将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情事与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封建统治者穷奢极欲导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既造成他们自身的人生悲剧,也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映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至衰走向没落的历史。《长生殿》全剧共五十出,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是现实描写,写李、杨的淫侈生活和爱情的发展,及其造成的悲剧和严重后果;下卷主要写李、杨二人的悔恨、相思和仙圆,主要是浪漫主义描写。作者歌颂了坚持民族气节的人物,对封建统治集团作了无情的揭露,谴责了发动叛乱入侵中原的藩将和觍颜事乱的朝臣,表现了爱国思想,抒发了兴亡之感。在《长生殿》中,作者对传统历史素材加以精心的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剧中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全剧场面壮丽,情节曲折,抒情色彩浓厚,有强烈的感染力,曲词清丽流畅,韵律精严,是一部出色的传奇作品。洪的《长生殿》对我国古典戏曲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地位。《长生殿》写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演出后,传唱甚盛,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次年,因在佟皇后丧期演出此戏,为言官弹幼,洪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从此再无仕进机会,遂于康熙三十年(1691)失意归乡。晚年抑郁无聊,放浪于西湖之上。康熙四十三年(1704)江宁织造曹寅盛会演出《长生殿》,多集南北名流,洪独居上座。演出后,他于归途中,行经乌镇,酒后登舟,落水而死。《长生殿》有康熙洪氏稗畦草堂刻本。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徐朔方校注本《长生殿》,适于阅读,较为流行。1980年此本重行刊印。

猜你喜欢

  • 通德遗书所见录十八种

    七十二卷。清孔广林(详见《孔氏说经五种》)辑。汉代经学,首推郑玄。玄学问渊博,博通群书。潜心经籍注释,兼采今古文,融会各家之说,为西汉传注家中最有权威者,世称“郑学”。所著《毛诗笺》、《周礼注》、《仪

  • 松陵集

    十卷。唐皮日休(约834-约883)、陆龟蒙(?-约881)等唱和之诗。皮日休字逸少,后改袭美,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住鹿门山,自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

  • 月令章句

    四卷。汉蔡邕(133-192)撰。叶德辉(详见《礼记郑注正字考》)辑。蔡邕,字伯嗜,东汉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蔡邕好辞章、天文、算术,能画,善鼓琴。建宁中拜郎中,奏定六经文字,咸为后学取正。以应诏

  • 韩诗遗说续考

    四卷。清顾震福撰。顾震福字竹侯,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所著除《韩诗遗说续考》外,尚有《毛诗别字》六卷,《齐诗遗说续考》、《鲁诗遗说续考》各一卷。《韩诗遗说续考》前有光绪癸巳(1893)段朝端序和作者自

  • 纂图集注文公家礼

    十卷。宋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撰,门人秦溪、杨复附注,后学复轩刘垓孙增注。前有朱子自序。是书分通礼一卷,冠礼一卷,昏礼一卷,丧礼五卷,祭礼二卷;其图散见各门中;其附注、增注,俱以阴文标明,字体古雅,

  • 独醒杂志

    十卷。宋曾敏行(?-1178)撰。曾敏行字达臣,自号浮云居士,又号独醒道人,又称归愚老人,庐陵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二十岁时,因患病,不能进仕途,遂潜心研究学问,见闻广博,工画草虫。此书是他集平生所闻

  • 温飞卿集笺注

    九卷。明曾益(详见《左略》)撰。是书为清人顾予咸补注,顾嗣立重校。曾益于明代天启年间为温庭筠诗作笺注,成《温八叉集》四卷。清初人顾予咸惜其“缺佚颇多,援引亦不免穿凿”,便在曾注基础上重新作了补注,事未

  • 杨文敏集

    二十五卷。明杨荣(1371-1440)撰。杨荣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人。建文进士,初任编修,永乐时,明成祖朱棣召入文渊阁,以多谋能断,为成祖所重,并为之更名杨荣,多次随行北巡,升至文

  • 伤寒论条辨附本草钞或问痉书

    《伤寒论条辨》八卷,《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明方有执(1523-1593)撰。方有执字仲行,歙县(今属安徽)人。因两次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惊风殇子,故发愤学医,致力于医学研究。

  • 毛诗名物略

    四卷。清朱桓(约1697-1763)撰。桓字勖为,又字拙存,浯村(今江苏宜兴)人。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八旗志》书馆纂修。乾隆三年(1738)充顺天乡试同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