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音学五书

音学五书

包括《音论》三卷、《诗本音》十卷、《易音》三卷、《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清顾炎武撰。顾氏生平见“日知录”。《音学五书》是清代研究古音的一部重要的开创性的著作。其中《音论》是综述音韵学源流的著作,乃“五书之纲领也”。其他四种是专论古韵的。明陈第强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为古音研究在理论上开辟了道路;但他对古音的分析,还仅仅是辨正某字古读某,所录亦仅《诗经》之四百四十四个韵字,还没有比类综合,探本寻源,归纳出古韵的部类分合,仍然是散漫而无系统的知识。直到顾氏《音学五书》出,才彻底清除了前人叶音之说。他细密分析归纳了《诗经》一千九百多个韵字,与《广韵》韵部比勘,分别同异,综合贯串,定古韵为十部,为清代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顾氏《音学五书后叙》云:“予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足见此书确是一部殚精竭虑的著作,很有价值。然顾氏所分十部,尚较粗疏,有些字的归类也不够妥当,顾氏过信陆德明“古人韵缓不烦改字”之说,乃至疏于审音,在《诗本音》和《易音》中有非韵而注为韵字的,有换韵而指为一韵的,有本是韵字而不注韵的(见戴震《声韵考》卷三),因此分部不尽允当。江永称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古韵标准·例言》),正中其病。另外,顾氏深明古今音异,但却在叙中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这种信古泥古的说法与其语音历史发展观是违背的,是自相矛盾的。《四库全书提要》批评炎武称《唐韵正》之“正”云:“声随世移,是变非误,概名曰‘正’,于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音学五书》有原刊本、重刊本等。中华书局1982年据观稼楼仿刻本重印,是本最便阅读。

猜你喜欢

  • 燕石集

    十五卷。元宋褧(1292-1344)撰。褧字显夫。大都(今北京)人。元泰定元年(1324)进士。累官翰林直学士、兼经筵讲官。褧博览群书,与其兄本先后入馆阁,俱有文集行世,时人称之为“二宋”。褧集为其侄

  • 屈赋微

    二卷。马其昶(1855-1930)撰。马其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清末民初著名古文作家、学者,被誉为桐城派“殿军。”数应乡试,不获举。三十岁以后,专治群经,兼及子史,数十年如一日。光绪末就

  • 抗心斋经解

    一卷。清末艾作模撰。作模字式成,湖南淑浦县人,生卒年不详,曾参左宗棠、郭嵩焘幕府,晚年掌教卢峰、正峰书院。著有《十三经抉微》《古礼考》《古乐考》《六书正音》等书,皆溺于水中。后其弟子谌百瑞刊印其遗集,

  • 诗经主义

    四卷。明杨于庭(生卒年不详)撰。杨于庭字道行,一字冲所,全椒(今属安徽)人。万历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工诗,著有《春秋质疑》、《杨道行集》等。该书不刊原文,只录诗题,先总述诗旨,再分章串讲,“有类

  • 约言录

    二卷。清代魏裔介(1616-1686)撰。此书是作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笔记,分内外篇,内篇多是作者讲学的言论,外篇则侧重于杂论,有一定参考价值,有《魏贞庵遗书》本。

  • 句容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张绍棠修,肖穆等纂。光绪二十七年(1901)重修,三十年刻印。张绍棠,光绪年间知句容县。肖穆,安徽省桐城人。此志首卷冠以序、凡例、图说;卷一为圣泽纪;卷二为建置大事纪、古迹;卷

  • 春晖堂丛书

    十二种,三十七卷。清徐渭仁编辑。徐渭仁字文台,号紫珊,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国子生出身,善画山水花卉及竹,工于汉隶,收藏甚富。《春晖堂丛书》于道光咸丰间陆续刊成,兵燹后原版阙坏,复由渭仁之子徐允临补

  • 圣记百言

    一卷。意大利罗雅谷(?-1638)译。罗雅谷字味韶,耶稣会士,天启二年(1622)到澳门,两年后与意大利传教士高一志共同到山西传教,崇祯三(1630)年因徐光启召之回北京,与传教士汤若望等共同修历法,

  • 大学章句

    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合称四书章句集注,南宋朱熹(1130-1200)撰。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大儒,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江西

  • 秀山县志

    十四卷首一卷,清王寿松纂修。王寿松,曾任秀山县知县。秀山县有志始于兹篇。《秀山县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共十四卷首一卷,分为:卷一,地志第一(表一、图四)。卷二,地志第一之二。卷三,官师志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