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川诗集
四卷。明董绪(约2570年前后在世)撰。董绪,字禹亏,江西乐安人。生卒不详。其少从邹守益、聂豹游,讲良知之学。人称其诗“不求工于声律,而以理趣为主。盖濂洛风雅之流派。”此集由其子刑部尚书董裕初刻于东莞,然后其裔孙又为之重刻。但此本字多残缺,殆难卒读。据其目录,尚有附录志状之属,显然缺佚。四库已存目。
四卷。明董绪(约2570年前后在世)撰。董绪,字禹亏,江西乐安人。生卒不详。其少从邹守益、聂豹游,讲良知之学。人称其诗“不求工于声律,而以理趣为主。盖濂洛风雅之流派。”此集由其子刑部尚书董裕初刻于东莞,然后其裔孙又为之重刻。但此本字多残缺,殆难卒读。据其目录,尚有附录志状之属,显然缺佚。四库已存目。
一卷。明屠隆(详见《考槃余事》条)撰。分笠、杖、渔竿、舟、叶戕、葫芦、瓢、药篮、衣匣、叠桌、提盒、提炉、备具匣、酒尊等类目,皆为便于游览之具,书名亦由此而得。作者详细介绍了外出游览所需之器具以及它们的
十二卷。清倪象占撰。象占初名承天,后以字行,字惕斋,又更字韭山,浙江象山人,贡生,官至嘉善县训导。此书卷首为卦目图、反对图、八卦立体图、八卦运行图、阴阳变化图、卦变象主图、大卦图、十辟图、互卦图。上篇
四卷。清陈瑑撰。瑑字聘侯,一字恬生,江苏嘉定人,道光举人,为陈诗庭之子。为学长于训诂、历算,这大概与他从学于同乡钱大昕有关。此书卷一为释农、释莘、释尊、释附、释赞,皆有关于训诂。卷二为《说文引经异文解
①十卷,首一卷,清吴恭亨纂修。吴恭亨字岩村,邑人,贡生,经明行修之士。《慈利县志》光绪二十二年(1897)刻本,此志图四,分疆域、山水、都区、建置,开方计里,标识图例,不类疏庸之作,极精审可观。其志山
二十一种,五十五卷。明吕坤(详见《四礼疑》)撰。新吾为吕坤之号。吕坤著述颇多,《四库全书》著录有《明职》等,《四库全书总目》收其著录及存目书九种。《新吾吕先生集》二十一种为《去伪斋文集》十卷、《呻吟语
二卷。明许浩(约1488年前后在世)撰。许浩,字复斋,余姚人,生卒年均不详。官桐城县教谕。有《宋史阐幽》等著撰。《复斋日记》是记叙明初以来朝野事迹的笔记小说。书前有自序。书中诸如杨荣料敌、于谦治兵、汪
二十二卷。清屈复(1668-1744?)撰。屈复字见心,号悔翁,晚号金粟道人。陕西蒲城人。乾隆元年(1736)以博学鸿词征,不赴。沈德潜称其不屈志节,固是有守之士。能诗。有《楚辞新注》、《玉溪生诗意》
一卷。明陈诚(1365-1458)撰。陈诚字子实,吉水(今属江西)人。洪武进士,授行人。出使安南(今越南北部),令其归还所占广西思明府、丘温等五县。永乐间三次随李达出使西域,历中亚十七国,历时八年,行
三卷。清张敦仁撰。敦仁字仲篙,一字古余,阳城(今属山西)人。乾隆进士。历任江西南昌府知府,云南盐驿道。《资治通鉴》成书后,各种传本因辗转抄写皆有谬误脱漏,又正文有未解司马光之旨而错者,注有未明梅磵之意
二卷。清万经撰。万经(约1660-1743),字授一,号九沙,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上卷首作书法,次作分隶书法,次论分隶,次论汉唐分隶同异,最后为汉魏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