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陽
【源】 系自姬姓。虢叔之后,以邑为氏,见《姓氏寻源》(60)。虢有二邑,上阳、下阳(春秋时为北虢之都,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30里)(7,9,24)。
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春秋公子谱》云: “姬姓,虢叔之后。上阳、下阳,虢之二邑。”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源】 系自姬姓。虢叔之后,以邑为氏,见《姓氏寻源》(60)。虢有二邑,上阳、下阳(春秋时为北虢之都,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北30里)(7,9,24)。
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引 《春秋公子谱》云: “姬姓,虢叔之后。上阳、下阳,虢之二邑。”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
读音:xī【源】 ①炎帝之裔封于析(故城在今河南内乡西北),后为楚邑,因以为氏,见《姓源》(17,60)。②春秋时卫穆公之裔,大夫析朱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见《风俗通》(1,6,7,9,
读音:Wěi罕见姓氏。《康熙字典》 收载,其转引 《纂文》云: “又姓。”《姓氏词典》据《太平图话姓氏综》称:“系骫姓分族。”
读音:Xīdǒulú历史上代北地区三字姓。《姓氏词典》收载,其据《姓觿》注云:“此姓后改为索卢氏。”《郑通志·氏族略》作“奚什卢”。盖什、斗形近似而讹误。真伪莫辨,姑兼收以备考。
读音:Nàlài【源】 清蒙古八旗姓。世居乌喇特(23,63,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乌喇特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收载。
读音:zhèng【综】 《汉书·郊祀志》有燕人正伯桥,秦始皇时为仙方(7)。亦见《史记·封禅书)(60)。唯此读平声(60)。王素存认为正(Zhēng,Zhèng)两姓发音不同,姓亦不同(63)。但《
读音:Jùqiū【源】 春秋时莒大夫食采于拒丘,因以为氏(17,62)。
读音:kuài燕王哙之后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孝子传》有哙参。(见《广韵》)
读音:Bāsāng现行藏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塘有分布。理塘县公安局提供。按: 藏胞一般交际中称名不冠姓。且多数亦无姓。藏胞为孩子取名,有时冠以出生日期。巴桑,即星期五出生的人; 而在星期五出
读音:Bēi【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浙江上虞有此姓(279)。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 收载,未详其他。
读音:tài【源】 ①周太王长子周泰伯之后,见《姓源》(17,62)。②周文王之臣泰颠之后(7,60)。 【望】 京兆(17)。 【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 【人】 泰史林,汉成帝时将军(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