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ù

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地名为姓氏,傅说的后裔。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南)找到傅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后世子孙以居地为姓,形成傅姓。二是以封地为姓氏,源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世子孙遂以封地为姓氏。

傅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安阳。汉朝傅姓已迁居河南、河北、山东、贵州等地。三国时期,已有傅姓入川。魏晋之际,傅姓以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后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南北朝时期,傅姓大举南迁,或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唐末,傅姓进入福建,后入广东。宋代以后,傅姓人家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

傅姓历史人物有傅介子,西汉大臣。昭帝时,西域龟兹、楼兰联合匈奴,杀汉使官。傅介子出使大宛,责问龟兹、楼兰,斩杀匈奴使者。后出使楼兰,设计杀死楼兰王,另立在汉楼兰质子为王。傅毅,东汉文学家。年少时博览群书,建初中,任兰台令史,拜受郎中,与班固、贾逵共校内府藏书。傅咸,西晋文学家。性格刚正,直言敢谏,疾恶如仇,不畏权贵。善为奏议谏疏,文多规诫,时人称“长虞之文,近乎诗人之作”。傅奕,唐初学者。他从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出发,揭露寺院“剥削民材,割截国贮”“军民逃役,剃发隐中”等。还曾辑录魏晋以来反佛言论,编为《高识传》。

傅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八十四位。


【源】 ①古有傅国(故城在今山东枣庄南50里),舜之裔也,见《姓源》(17,62)。以国为氏。 ②夏封尧裔大由(亦作狸大繇)于傅邑(即古傅国地),因氏(7,17,21,62)。 ③商时贤人傅说之后,居于傅岩(故城在今山西平陆东25里)者,因以为氏(7,9,12,17)。 ④清时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今满族姓(344)。 ⑤清时高丽人姓(260)。 ⑥台湾土著(65)、蒙古、回(344)、彝(130)、白(140)、土(195)、土家(387)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清河(17,418),北地(69)。【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54%,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山东、湖南等省多此姓。【人】 傅叟,春秋时晋人(17)。傅宽,汉时阳陵侯(15,21,69)。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大同,湖北之利川,安徽之贵池,福建之浦城,广东之新会、高要,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傈僳族有此姓。《中文大字典》转引 《姓苑》亦予收载,未详其源。

猜你喜欢

  • 竇德葛爾

    读音:Dòudéɡé’ěr【综】 清镶红旗蒙古马甲格岱之妻为窦德葛尔氏(260)。

  • 蘇都禮

    读音:Sādūlǐ达斡尔族姓氏。《中国人的姓名·达斡尔族》引 《黑龙江志稿》收载,或作苏都尔、苏德尔、索多理、索多尔等。后改为单姓“苏”。盖取其哈啦之首音,谐以汉字“苏”而得。

  • 布讓

    读音:Bùràng历史上吐蕃族姓氏。吐蕃自达磨赞普被杀后,分裂为四。其一在今之后藏,即阿里王系。此系又分而为三: 孟域、象雄、布让。布让氏当以部为氏。见 《中国通史》。

  • 毋終

    读音:Wúzhōng【综】 毋终子嘉父,翟国君也,见《左传》(6,21,24)。亦见《姓苑》(9,11)。亦作无终(6)。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据《左传》云: “毋终子嘉父,翟

  • 读音:Xī【源】 傒,春秋时齐大夫食邑,以邑为氏(17)。周时吕望太公之后有傒姓(19,21)。《姓氏词典》引《姓觿》收载。未详其源。

  • 读音:jiù楚令尹子文曾孙弃疾为宫厩尹,因以为氏。(见《姓考》)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考》云:“楚令尹子文曾孙弃疾为宫厩尹,因以为氏。”此当系出芈姓。望出楚

  • 温古孫

    读音:Wēngǔsūn【源】 金时女真人姓(71)。【变】 ①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温都逊〕(24)。②疑即乌古孙氏(71)。【望】 广平(71)。

  • 读音:Kàn【源】 ①黄帝支系姞姓之裔封于阚,即寿张之阚乡(故城在今山东阳谷、河南范县境内),后因以为氏(17,62)。②阚,春秋时齐邑(故城在今山东汶上西南之南旺河中),鲁昭公取阚,即为其地,齐大夫

  • 读音:Cù【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河南洛宁有此姓(294)。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忻州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夾温

    读音:Jiāwēn【源】 明时女真人姓。源自辽时加古氏,金、元时为夹谷氏,至清为觉罗氏(180)。明代女真族姓氏。《朝鲜李朝实录》 有载。此姓金、元时代或译作“夹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