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
魏晋之际,鲜卑慕容廆兄吐谷浑,率部落青海之西,国端吐谷浑,或有归中国,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
吐谷浑,本辽东鲜卑也。西晋时,酋帅徒涉归有二子,长曰吐谷浑。永嘉之乱,始度陇西,至于枹罕,而后子孙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至其孙叶延,以吐谷浑为氏。(见《通典·边防典》)
魏晋之际,鲜卑慕容廆兄吐谷浑,率部落青海之西,国端吐谷浑,或有归中国,因氏焉。(见《通志·氏族略·代北三字姓》)
吐谷浑,本辽东鲜卑也。西晋时,酋帅徒涉归有二子,长曰吐谷浑。永嘉之乱,始度陇西,至于枹罕,而后子孙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至其孙叶延,以吐谷浑为氏。(见《通典·边防典》)
读音:Wǔzhú【源】 彝族姓。属武拉家支(375)。
读音:Yōnggǔdǎi【源】 元时色目三十一氏中有雍古歹氏(13)。【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永和尔岱〕(24)。元代“色目人”姓氏。乃元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读音:Gù顾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夏朝时有顾国,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顾氏。二是以封地为姓氏。越王勾践后裔,在汉代时被封于顾邑,子孙以封地
读音:Ālùgū【综】 北魏孝文帝时改阿鹿桓、阿鹿孤氏均为鹿氏,见《魏书·官氏志》(7,70)。阿鹿孤似与阿鹿桓同源,皆出自鲜卑人。《姓氏词典》收载,其注引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北魏时
读音:Sè【源】见《康熙字典》(62,80)、《中国著者号码编制法》(63)。 【布】四川成都、北京等地均有此姓(91)。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四川之成都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
读音:Rělún【源】 彝族姓。属乌坡家支(375)。
读音:Zōngróng【综】 《庄子》中有宗荣子(62)。或系虚构之人物,实无此姓。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姓氏大全》引《中国姓氏集》收载; 《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 亦载。未详其源。
读音:Ŏuluó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马边、峨边等地有分布。此姓系马边、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读音:Shìmì《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注云: “宋承天寺僧仲殊,姓嗜密,字师利,号密殊。”
读音:Bǐdīng【综】 彝族姓。属阿尔家支,云南丽江有此姓(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