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iàng

向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国名为姓氏,周代有向国,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宋桓公有子名肸,字向夫,后世便以向为姓。

一般认为向姓发源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在先秦时期,向姓已南至湖南,西入陕西。魏晋时期,向姓在北方发展得尤为昌盛,并形成了向姓河南郡望、山阳郡望、河东郡望。如今向姓族人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省为多。

向姓历史人物有向宠,三国蜀汉时任牙门将。后主建兴元年,封都侯,任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曾赞扬他的才干,后升为中领军。熙三年率兵南征汉嘉(今四川雅安北)时,遇害。向秀,魏晋之际哲

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好读书,喜谈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有流传,但认为过去的旧注“莫能究其旨统”,曾注《庄子》一书,可惜未注完就过世了,郭象则承其《庄子》余部,成书《庄子注》三十三篇。诗赋著有《思旧赋》。

向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三十七位。


【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桓公之后,公子肸,字向父,其孙以王父字为氏(6,7,9,17)。②系自祁姓。春秋时附庸之国,后灭于莒,子孙以国为氏(7,12)。一说,春秋时向国为炎帝之裔,姜姓(11,17)。古向国故城在今山东莒县南。③清满洲人姓,世居匣塔子(23)。今满族姓(344)。④清时湖广施南、古时巴地之土司为向姓(72)。⑤侗(113)、彝(130)、土家(175)、苗(135)、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河南、山阳、河东(7,21,60),河内(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1%。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向姓人口40%。【人】 向戍,春秋时宋左师(15)。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鸡泽,山西之太原,湖南之芷江,江西之金溪、崇江、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河口、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壮、黎、傣、苗、仡老、门巴、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郑樵注其二: ① “祁姓,附庸之国,今沂州古向城是也,子孙以国为氏。” ②又,“宋桓公之后。公子肸字向父,其后以字为氏。” 此当系出子姓。③ 《中文大字典》 据《史记·三皇纪》 注云: “炎帝神农氏,其后有向,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为四岳。” ④土家族之向姓,为 “” 氏所改。

《姓氏词典》音xiǎng,不从。

春秋时宋执政向戌 (按: 向戌,《中国姓氏大全》引作“向戍”,误)。三国时蜀有向宠,为牙将; 晋代有向秀; 清代有向腾蛟,慈溪人。

猜你喜欢

  • 訛?

    读音:Éyī【源】 西夏人姓(31)。或即讹一氏。【变】 清《续通志·氏族略》作〔额伊〕(24)。【人】 讹��德昌,西夏时武功大夫(23,24)。

  • 模史

    读音:Móshǐ【综】彝族姓。四川雷波有此姓(132,208)。

  • 阿兀思吉

    读音:E-fúgānwùsījí【综】 元时蒙古人姓(33)。

  • 读音:Zhēn【源】见《姓解》(9)。《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姓解》 注云: “以器具为姓氏。 椹,斫木。” (按: “椹” 之音zhēn者,同 “砧”,指砧板。)

  • 读音:cǎo【源】 周官草人之后(60,62)。草人,《周礼》地官之属,掌土化之法。【布】 河北三河(285)、台湾台北、台中(68,261)等地均有此姓。【人】 草中、草王桥等均为汉时人,见《印薮》

  • 读音:Kuí/Kwei, Kuei【综】 源出不详,见《中日姓氏汇编》(401)。

  • 密搏斯

    读音:Mìbósī元代“色目人” 姓氏。为色目人三十一种姓之一。《续通志·氏族略》收载;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译作“密赤思”。

  • 札剌兒歹

    读音:Zháláérdǎi元代蒙古族姓,为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作“扎拉尔岱”; 《姓氏词典》引《中国人名大辞典》则作“札剌儿台”,姑兼收以备考

  • 读音:Zōng【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甘肃永昌(392)、台湾台中(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

  • 平林

    读音:Pínglín【源】 平林为地名,在湖北随县,当以地为氏。《史记》有平林老(60,62)。平林老当为平陵老之误(7)。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注云: “地名,在湖北随县。《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