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作业>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Ōu

【源】 ①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20里之故菰城)欧馀山(今升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8,17,60,62)。一说,越王无疆之裔东越王摇,镇守东欧,称东瓯王,其后有欧氏(7)。②苗族吉学氏汉姓为欧、贺(116)。③水(125)、白(140)、满、蒙古(344)、土家(387)、台湾土著(65)、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变】 亦作瓯(7,17,24)。【望】 平阳(17,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6%。尤以广东、湖南等省多此姓,2省欧姓约占全国汉族欧姓人口61%。【人】 欧宝,汉时安城人(21)。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泸水、陇川、兰坪,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怒、水、瑶、苗、侗、土家、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 注引 《路史》 云: “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乌程欧馀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注引《唐书·宰相世系表》 亦云: “出自姬姓 (按: ‘姬’误,当作 ‘姒’),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②又,欧冶子之后有欧冶氏,亦有欧氏,后或 “音讹” 而为 “” 氏。③或与“” 同。郑樵注 “” 云: “亦作 ‘欧’。东瓯王之后也。” 《史记·东越传》载: “ (汉) 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 东瓯故城在浙江永嘉县西南三十里。④傈僳族之欧姓,则源於“欧扒”、“欧撇扒”。“欧扒”,汉意指熊氏族,当源於原始氏族图腾,以之命(氏)族,以族为姓; “欧撇扒”,汉意为菜氏族,用为姓。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字而为单姓。⑤彝族之欧姓,系欧其 (或作 “偶琪”) 氏所改。盖取 “欧其” (偶琪) 之首音,谐以汉字 “”而得。

汉代有欧宝,平都人; 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 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猜你喜欢

  • 读音:Qiān【音】 芊姓有Qiān,Mǐ两音,且源出不同,参见芊(Mǐ)姓。【源】 芊为草盛貌之意,或因以为氏(62)。芊字从艸从千,音千,与楚姓杄字不同(22)。【变】 一作杄(22)。【布】 安

  • 艾斤

    读音:ài jīn艾斤氏改为艾氏。(见《河南官氏志》)历史上罕见复姓。《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其注据《河南官氏志》 云: “艾斤氏改为艾氏。”(按: 《郑通志·氏族略》作“去斤氏”。)

  • 读音:Zènɡ/Tzeng, Dzeng【综】 源出不详。浙江萧山有此姓(209)。

  • 擕蒙

    读音:Xiéméng历史上关西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为羌人姓,不详其所出。或作“㒞蒙”、 “携蒙”。《中国姓氏大全》音xīméng。

  • 介朶

    读音:Jièduǒ现行彝族姓氏。今四川之峨边有分布。此姓系峨边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他。

  • 仇吾

    读音:qiú wú【源】 仇猶亦作仇由,为周末小国(参见仇由氏),春秋时为晋智伯所灭,其后有仇吾氏(12,17,21)。 【变】亦作〔仇繇〕、夙繇、〔厹猶〕(17)。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收载

  • 读音:tí【源】 春秋时晋大夫羊舌赤食采于铜鞮(故城在今山西沁县西南),谓之铜鞮伯华,其后有蹄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60,62)。罕见姓氏。《新编千家姓》有载; 《姓氏考略》亦收,其据《路史》

  • 读音:yáo【源】系自姒姓,东越王徭,为越王勾践之后,其后以徭为氏,见《风俗通》(1,7,11,15,17)。汉建元时封越王勾践之裔余善为东越王、与闽越之裔繇王丑并处,地处今浙江东南、福建东北地区,后

  • 余約已

    读音:Yúyuēyǐ现行羌族姓氏。今四川之理县有分散。本为房名,或以为姓。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羌族》。

  • 读音:kē【源】 见《正字通》(62)。【布】 上海、湖北武汉等地均有此姓(91)。【人】 苛异,汉时人,见《印薮》(15,21,24)。苛异,见《印薮》。